《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实录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12/14 9:17:3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1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85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听评课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认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
  学生1:“对文言文进行背诵并理解重点字词。”
  学生2:“还应该理解全文。”
  学生3:“我认为还要理解作者论述的中心内容。”
  师:“大家的理解符合文言文学习的一般规律。”
  (大屏幕显示学习目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师:“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孟子?”
  学生1:“孟子,名轲,字子舆,后世常孔孟并称。”
  学生2:“孟子曾为子思的弟子,他发扬了孔子的学说。”
  学生3:“孟子被尊为亚圣,和学生共同创作了《孟子》。”
  (大屏幕上显示孟子介绍: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大师……)
  师:“孟子是继孔子后又一位儒家大师,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宣扬仁政。今天,让我们一起体会孟子的思想。听老师读课文,听的时候注意老师的读音、节奏、停顿,并作评注。”
  (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读完课文,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
  师:“我们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读音准确,要在恰当的地方停顿,突出重读的地方,读得要富有节奏。大家按照这些要求一起读一下。”
  (学生读课文)
  师:“请大家放开声音再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同时思考,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
  师:“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观点。”
  学生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为什么?”
  学生1:“课文前一段写天时不如地利,中间写地利不如人和,后面论述人和。”
  师:“具体哪些语句写天时不如地利?”
  学生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师:“请大家在书上把这句话画下来。我们刚才整体感知了课文,我们现在在这个基础上要作进一步探讨。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孟子认为哪个条件在作战时最重要。”
  学生:“人和。”
  师:“果真是这样吗?下面我们来翻译一下这篇文章,看看注释,说说自己的观点,小组中评一评正确与否。”
  (学生讨论)
  师:“发现大家有个共同点,对‘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句话理解有困难。在这些地方,我们在下面的讨论中要加以注意。”
  (大屏幕显示翻译重点和难点:三里之城,池非不深也等。)
  (学生交流疑难)
  学生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的‘是’怎么翻译?”
  师:“有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2:“‘是’是这的意思,在文中是因为的意思。”
  师:“为什么?”
  学生2:“因为曾经学过的课文中‘是’都翻译成‘这’的意思。”
  师:“在文言文中,是经常作‘这’的意思讲。”
  学生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怎么翻译?”
  学生4:“凭借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
  师:“什么作凭借的意思?”
  学生4:“以。”
  师:“‘以’作‘凭借’的意思讲的在课文中还出现在哪儿?”
  学生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学生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者’。”
  学生6:“‘得道者’是施行仁政的君王,‘失道者’是不施行仁政的君王。”
  师:“刚才我们谈到了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者’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