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40个字。
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说不尽的桥
宜昌市九中 潘灯
写在活动前的话:
随着课改的推进,语文综合性活动业已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在我与学生共同参与组织了数次活动课后,总觉有些遗憾,细想起来,有这么几点:
1.时间不够,学生精力投入太少。由于每次综合性活动都涉及到大量课外资料的阅读、搜集、整理,但是学生平时时间太少,只好集中在双休日来作准备,这又使的学生的合作探究名存实亡,最后交上来的成果,与其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还不如说是个人或少数人所为。
2.展示成果的方式单一。书面表达确实是检查学生成果的上好选择,但是,久而久之,语文活动课的成果展示就等于编册子、下载资料,时间久了,学生怎能保证兴趣不减了?
3.资料搜集重复、简单、肤浅等问题愈演愈烈。认真完成一次综合性语文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但是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对此也越来越疏懒,怎么简单怎么作,尽快完成任务就行,结果是上交的成果内容简单、肤浅,甚至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网上资料,有时还出现几个小组的内容大同小异,无甚差别。
4.祸起萧墙,小组成员不团结也阻碍了活动的顺利开展。目的不一致、性格不合、没有领头羊大家各说纷纭,正是这些原因导致有些组在活动中不是草草了事,就是不了了之。
由于以上原因互相纠葛,恶性循环的出现也在所难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遭到挫伤成了最后的结果。那么如何避免以上问题?使语文综合性活动在短时间里就能呈现出高质高效的面貌呢?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用又如此谈到:“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活动中又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如何在活动中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呢?为此,我精心的开展了《说不尽的桥》这个语文活动希望作出一点有益的探索。
依据我提出的几点思考,我将活动目的定为以下4点:
(1)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并能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2)学生通过活动的开展能发扬合作的精神,积极与小组成员协作,为共同的目标奋斗。
(3)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借助各种形式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4)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活动过程:
活动的准备: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了一半。”如果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比喻成一出戏的话,那么老师则是这出戏的幕后导演者,他决定戏的大方向、品味,而学生就是这出戏的主角,他们的热情的高低、能力的大小决定了戏好不好看的效果。因此老师是关键,学生更是重中之重。
一方面,老师要精心计划,合理安排。为此在确定了活动的框架后,我对活动的每一个细节的内容、形式做了细致的安排。力求让活动目的得到充分得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