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8
- 资源简介:
- 约6160字。 - 第16课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情感脉落,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2.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体会和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品味语言,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及效果。
 【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脉落,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及效果。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诵读古诗
 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2.导入新课
 这首诗写了一种白杨树。大家看他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白,白的那样朴素;绿,绿的那样富有生机,催人奋进。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第一次看到白杨树时,就惊奇地叫了一声,并满怀激情地写下了一篇散文《白杨礼赞》。今天我们就一起品读白杨,礼赞白杨。
 二、知识简介
 1.作者简介
 茅盾 (198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21年曾与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总称《蚀》三部曲) ,长篇小说《子夜》《腐蚀》《虹》,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总称《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等。
 茅盾文学奖: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中国作家协会以茅盾先生捐赠的25万元稿费为基础,于1981年设立“茅盾文学奖”,目的是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茅盾文学奖,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2.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作者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5月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当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他目睹了北方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同时,他也看到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现状。回到重庆后,他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3.字词积累
 读准字音:
 开垦(kěn) 主宰(zǎi) 倦怠(dài) 坦荡如砥(dǐ)
 丫枝(yā) 倔强(jiàng) 婆娑(pó suō) 潜滋暗长(qián)
 虬枝(qiú) 伟岸(àn) 傲然(ào) 恹恹欲睡(yān)
 宛然(wǎn) 秀颀(qí) 鄙视(bǐ) 旁逸斜出(yì)
 晕圈(yùn) 楠木(nán) 锤炼(liàn) 不折不挠(náo)
 理解词义:
 锤炼:文中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婆娑: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秀颀:美而高。颀,修长。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所得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滋,生长。
 恹恹欲睡:形容精神不振作、昏昏欲睡的样子。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三、活动一:理清礼赞脉落
 1.解读文题
 朗读课题,揣摩文题的含义。
 礼赞:对某事物或人物的赞美,是比赞赏更书面的一种用法,带有敬重和钦佩的心情赞美。
 白杨:本文描写和讴歌的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