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20010字。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42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
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为开辟中国文学创作的新局面,“五四”文学的主倡者几乎一边倒地否定“文以载道”。因而出现了一个矛盾现象:一方面,文论界持续百年地批判“文以载道”,在文学史研究中那些受到批判的载道派作家又转身获得很高的地位。“文以载道”被误解为是一个功利主义观点。殊不知,它能成为中国文论的超级概念,哪来如此殊荣?
②其一,“文以载道”提出的不是“两项式”问题,而是“三项式”问题。持“两项式”的看法,在创作之前,文是文,待到创作时,拿起“这个文”去载“那个道”。如果这“道”又是某个抽象观念,“文以载道”包括三个问题,多出的这个“载”就是指创作主体。即使将“载”理解成“记载”,他在记载中必然体现自己的倾向性。这时候,再用“这个文”去记载“那个道”,它将“道”转换成“载”,再将“载”转换成“文”。“文”不是表现从外部搬来的陌生的“道”,这时候的“道”与其说是客体对象,不如说是主体体验。于是“载道”成了“言志抒情”,忽略三项式的事实,怎么能够正确认识“文以载道”?
③其二,“道”的内涵不是对应特定时期的统治思想或利益,也不是仅指特定的道德观念,它指万物的本原,这是从本体论探寻宇宙万物的起源及意义。就此而言,它指不同思想流派的思想传统。在儒家,指的是仁义之道,指的是自然之道;在佛教,它与统治者某一时期采用何种统治术相关,但这些统治术不能体现这些思想传统的整体义涵。在多数情况下,但不是完全采用孔孟的仁政思想。第三,指万物之道,这与具体统治的关系也甚远。如在主张“文”与“道”相关时,苏轼强调描写“人情物态”,明人情之冷暖,创作变成了表现具体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故强调“文以载道”,久可以通向历代治乱变迁,微可以通向一物一人之形态特征。
④其三,其中的“文”与道虽是关联的,却又具有自身活动规律而独立发展。大作家与大文论家既是文与道关系的肯定者,无情就无法创作;“丽文”表明文的美丽可爱、光彩四射,文章要气韵饱满。曾国藩认为创作应扫除旧习,在干干净净的基础上创立新的,“文以载道”要创造的是“天地之至文”的大文学景观。在“天人合一”观念影响下,“文”的构成除了“人文”外,三者之间是相通相生的。
⑤_____?因为现代人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于古代。“文以载道”要表现天地自然之大、历史过往之久、人情物态之微等,现代创作则侧重要求反映现实人事的当下境遇等。古今创作虽有交叉处,但已经异趣。用现代眼光去看古代,但却以现代为唯一标准,以古代为挑选对象,结果只是现代样式的替代品。这样的“现代转换”不能在差异中丰富现代,只能在数量中充实现代。提出“古今文论的双向转换”,强调主观认知和客观事物的对立,注重理性分析,则认为主客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虽然今人认为古人的认识缺乏理性清晰度,但今人一味区分主客,而难以揭示文学与天地自然的那种难解难分的状态。因此,古代文论和现代文论之间需要相互转换,创造出“天地之至文”这样一种文学情状并展示在现代人面前,让他们去比较、去吸收,创造不出气象万千的大文学景观。
(摘编自刘锋杰《“文以载道”研究三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批判的载道派作家在文学史研究中的地位,并未因为长期以来文论界对“文以载道”的激烈批判而降低。B.“文以载道”并非功利主义的观点,而是代表着中国文学精神——比如,实际上却并未完全依此施行,如“仁政”并未完全施行仁政思想。
D.主张“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学者以现代为唯一标准,将古代文论视为过时的遗存,有厚今而薄古的倾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志抒情”就是“载道”,也就是说“道”可包含在创作主体的体验中,这说明“道”本身就带有主观性。
B.《赤壁赋》关于“变与不变”的论断,可印证苏轼对“道”的理解,其行文特点也符合他主张的“文而沛然”。
C.刘勰追求“文”的美丽、绚烂,曾国藩注重“文”的干净、新颖,两人都重“文”
D.“文以载道”主张主客融合,虽缺乏理性清晰度,却能揭示文学与天地自然的关联
(3)下列各项中,“道”的内涵不属于第3段论述的“道”的范畴的一项是
A.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B.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
C.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D.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4)下列填入第5段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为什么现代人会误读“文以载道”
B.为什么古今的文学观念差别如此之大
C.为什么“文以载道”不能解决现代问题
D.为什么现代文学创作面临的问题难以解决
(5)作者在指出对“文以载道”的错误理解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请结合文本,完成下面的表格。
错误理解 作者观点
第2段 ① ②
第3段 ③ ④
第4段 ⑤ ⑥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文名句及相关内涵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涵,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诗文名句,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材料相关内容,结合语境选出填写正确的选项。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相关内容,根据表格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24分)
2.(24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圈马谷
了一容
圈马谷在喀纳斯草原腹心,牧人们常聚在这里驯马、遛马,交流马术和畜牧知识。此刻圈马谷的马圈门口站着一群人
哈儿早晨就从三道湾出发,空旷的大草原上,潮湿的花草树木正散发出马奶般的芳香。当哈儿看见圈马谷时,那座用粗木橡围成的马圈在大峡谷里一片茂盛的草坡下面,显得颇为壮观。万千草木在风的作用下相互摩擦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