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1字。 
《听听那冷雨》教辅 
一、作者简介。 
    余光中,当代台湾诗人与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8年进入厦门大学外文系时开始发表新诗,1949年5月到达台湾入台大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才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屡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其人“左手为诗,右手为文”,代表诗集有《舟子的悲歌》1952)、《白玉苦瓜》(1974),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1963)等各十余部,另外还有评论集《掌上雨》(1967)。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在大陆由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 
    余光中深爱中华传统文化,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作为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二、词语: 
惊蛰(zhé)   料料峭峭    孺慕之情   仓颉(jié)   滂滂沱沱    云气氤氲(yīnyūn)   催心折骨    如椽(chuán)  粼粼千瓣    潺潺(chán)泻下  湿黏黏(nián)   忐忐忑忑(tǎntè)  若即若离  苔藓(xiǎn) 
词解: 
料料峭峭:形容微寒。 
孺慕之情:指小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蠢蠢而蠕:形容像虫子蠕动。 
氤氲: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忐忐忑忑:心神不定。 
若即若离: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 
三、课文研讨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喝茶》之于周作人一样,文章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本文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通过那蒙蒙细雨来凸现自己的思国爱国感喟生命之情思。 
(一)结构及内容分析: 
1.将全文分成三部分,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写雨季引起“他”对祖国故土浓郁的牵挂和坚定的信念。 
⑴“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黑白片的味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 
——比喻,通感。“黑白片的味道”比喻单调乏味。作者写此文时,正是大陆的文革后期(1974),安东尼奥当时拍了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很灰暗。可见作者由此表达了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担忧。 
⑵第二三自然段里,从哪几句话可看出作者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其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二十五年,。。。。。。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比喻,拟人,移就。 
⑶“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两种。一是因久离祖国而产生的强烈牵挂,二是因文化大革命引起的困惑。 
⑷“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指什么? 
——“形象”,指中国的形象;“向心力”指中华民族的向心力,表达了作者在担忧和困惑后对祖国的坚定信念。 
⑸为什么作者通过“汉字”坚定了对祖国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