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2
- 资源简介:
约4020字。
10 唐雎不辱使命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
2.通过朗读,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的君臣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故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让晏子从小门进入楚国。晏子没有进去,他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现在我出使到楚国,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他的人只好带他从大门进入。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呢?”晏子不卑不亢地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君那里去,无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无能的国君那里去。,所以只能出使到楚国来了。”楚王自讨没趣,只好赔笑。
师: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的外交家凭借他们的勇气和智慧,维护了国家尊严,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留下了千古佳话,上面故事中的晏子就是其中一位。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认识《战国策》里的一位外交家——唐雎,他也凭借个人能力,取得了外交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板书课题)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历史散文,在教学时通过历史故事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然进入教学环节,引出本文的主人公——唐雎。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1.作者简介。
作者 刘向 生卒年 约前77—前6 朝代 西汉 字 子政 籍贯 江苏
沛县
评价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作品风格 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语言舒缓平易。
代表作品 整理编辑《战国策》。
2.作品简介。
《战国策》又叫《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战国策》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次序,编订为33篇。这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出自本书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3.历史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属小国,仅方圆五十里。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策士唐雎到秦国谈判,以期摆脱当时的危险处境,接着就有了本课的故事。
4.读准字音。
唐雎(jū) 怫然(fú) 徒跣(xiǎn) 抢地(qiānɡ)
韩傀(ɡuī) 要离(yāo) 休祲(jìn) 缟素(ɡǎo)
设计思路??
通过检查预习,让学生对作者、作品、历史背景等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扫清阅读障碍,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首先请四名同学朗读课文的四个段落,读后请其他同学指出读错的字词,为下一步顺畅地朗读全文做准备。
1.以长句为例,读准节奏。
2.选择例句,指明朗读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