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案29
- 资源简介:
约17000字。
孔乙己
鲁迅
盐城市盐都区凤凰桥实验学校 李全慧
邮编:224001 电话:1385105310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2、通过品读孔乙己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了解其鲜明的性格特征
3、体会这篇小说艺术构思的匠心独运。
4、品味本文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特色。
5、体会作品以笑写悲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用为孔乙己填写履历表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初步把握人物性格,激发学生围绕作品主题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
诵读法: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质疑探究法:
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讲解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陶冶法 等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说对孔乙己的悲惨命运的叙说,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批判,体会作者对麻木、冷漠的国民性的批判、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的深意,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设想
重点:
1、通过品读孔乙己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了解其鲜明的性格特征
2、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封建社会的冷酷。
难点:
1、体会本文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及以笑写悲的艺术手法。
2、理解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教学突破:本文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三十三部小说中的自认为最得意的佳作,虽篇幅不长,但小说所表现的年代距离现今学生较久远,思想意义深刻,语言含蓄而意味丰富。在刻画人物形象上,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揭示人物性格特点的手法,对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及写作能力均有裨益。所以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欣赏的方法,提高其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打下基础。教学方法以学生质疑,教师点拔为主,力求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而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批判意味,则应在学生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探究研讨,教师应适应点拔、讲述。同时,本文内容丰富,没有必要面面俱到,教学中要敢于取舍,以突出重点。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明确目标
(二)教学流程
1、情趣导入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组词练习,请同学们用"偷"字和其它字构成几个双音节词语:偷窃、偷盗……我们都知道,“偷”和“窃”这两个字的意思是相近的,但是有一个读书人却不这样认为,他有一句名言:“窃书不为偷”。他是谁呢?他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小说主人公——孔乙己。正是由于他的可笑,才发人深思。我们知道笑并不都代表着善意,笑有时也如寒冬的狂风,伤人的利箭。今天,我们就来看鲁迅先生是如何以笑写悲,在笑声中表现苦人儿——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的。(板书课题、作者)
2、课前热身
对话: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哪些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鲁迅自传》等)
小结: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就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鲁迅一生写了三十多篇小说,他对友人说,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已》写得好,日本有位作家说孔乙已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无不对鲁迅笔下的孔乙已、阿Q、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