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31690字。
惠州市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世襄先生说:“宋代画者,最喜谈理。”可见“理”作为万物存在的法则,在宋代山水画中得到了较大的体现,具有普遍性。山水画创作中对于理的追求不同于理学对于天理的追求,而在于体现艺术特征、艺术创作规律的把握上。
宋代山水画家对万物的描绘是最为丰富和细腻的,对于山水画创作理解也是建立在对于真实山水的把握,是最为接近写实主义的。但这种写实主义在中庸、不偏不倚、包容并蓄的思想影响下,没有一味的单纯的再现描绘风景,也没有完全脱离真山真水的情趣,而是强调对于山水程式化、规律化符号的总结。宋代理论家郭熙在其代表作《林泉高致》中就提出山水画创作将追逐自然万事万物的基本规律放在创作的第一位。他主张:“今执笔者所养之不扩充,所览之不淳熟,所经之不众多,所取之不精粹,而得纸拂壁,水墨遽下,不知何以掇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溪山之颠哉!”
宋代山水画造型上的严谨性,其目的不仅仅是写形,在宋代山水画中实体之形是表层的,深层的是实体之形所内涵的精神原理和规律。宋代画家们表现自然山水的真实景观的同时,并不单单满足于逼真、写实,更希望发掘宇宙的生命精神,正所谓“澄怀观道”体验人与万物之理。
宋代开始,审美趣味脱去繁丽,逐步转移为一种色调淡雅、用色单纯朴素的水墨。审美风格上倡导平淡天真,反对设色艳丽的青绿山水。宋代山水画在美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还是“水墨为上”平淡天真的水墨淡色山水。“水墨为上”的色彩观的形成,得益于宋代理学的成熟构建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水墨山水淡泊朴素的画面一方面体现了道家思想中所蕴含的淡泊、平淡的审美境界。黑白交融所呈现出平淡幽远的水墨视觉意味,是道家审美中最为推崇的。另一方面也符合儒家思想中提倡的温文尔雅的儒生之气,也是所谓的中庸之道的“孔颜之乐”。
宋代山水画中的意境之美很大程度上是由理学熏陶下的审美取向所决定。宋代的文人和画家十分推崇情景交融,山水画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往往将个体生命意识融入绘画。这种宁静幽远的意境不是刻意的营造,而是画家的觉悟,使其笔下的画面表现出一种空灵的状态。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中首提“三远”的概念,是对意境最好的诠释。远是与近相对的概念。远是对于无限、缥缈境界的一种探求。中国山水画的写生和西方风景画的写生是不同的。西方风景画是焦点透视,而中国画的写生是散点透视。
尽管儒道两家对道有着不同理解,但本质在于表现活泼的生命形态,吻合宋人散淡悠然的意境和美学标准。宋代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空间造型都作为一种载体,将人的心性和自然事物所蕴藏的理连接起来,能滋养人的身心,熏陶人格精神。
(摘编自潘望森《宋代山水画的理学意涵》,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理”作为万物存在的法则,在宋代山水画中的体现较为普遍;山水画创作中对于理的追求,体现在艺术特征、艺术创作规律的把握上。
B.宋代山水画家的创作是建立在对于真实山水的把握基础上,倡导的是一种写实主义创作,对万物的描绘是最为丰富和细腻的。
C.《林泉高致》一文中,宋代理论家郭熙认为山水画创作要把追逐自然万事万物的基本规律放在创作的首位。
D.宋代的山水画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往往将个体生命意识融入绘画,着力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宋代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空间造型都作为一种载体,将人的心性和自然事物所蕴藏的理连接起来,从而使儒家、道家对道的理解得以趋同。
B.宋代山水画家认为只有在长期对大自然观察体验后,才能对自然山水的规律做细致把握,以求再现自然之“理”。
C.“水墨为上”的色彩观的形成,得益于宋代理学的成熟构建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倾向影响下的宋代山水画在美术史上最有影响。
D.宋代开始,审美趣味脱去繁丽,转移为一种色调淡雅、用色单纯朴素的水墨,这与道家所追求的淡泊、平淡审美境界是一致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写生和西方风景画的焦点透视写生,尽管两者写生形式不同,但都是为了表现自然风景的真实景观。
B.程式化、规律化符号的提炼是出于对自然物象的高度概括和理性把握的要求,是山水画家对景物更高层次的把握与再创造。
C.“澄怀观道”体验人与万物之理,这符合宋代山水画家对理的追求、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把握。
D.郭熙主张的“远”是对于无限、缥缈境界的一种探求,这种“远”是寻求主观情与客观景的相互统一,最终归向对理的体悟。
【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东中西部的10个省份的调研结果显示,2005年-2015年间,近六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国家规定的9小时,造成学生休息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校内外的课业负担过重。“00后”小学生超过国家规定在校时间的比例达75%,平均在校8.1小时,比国家规定最高时间6小时超出2.1小时;“00后”初中生超标比例达85.9%,平均在校11小时,比国家规定最高时间8小时超出了3小时。
与国家规定相比,学习日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小学生超出0.7个小时,超标比例达66.4%;初中生超出1小时,超标比例达78.5%。休息日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