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2
- 资源简介:
约2420字。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课,《山水画的意境》
教材分析:
山水画的意境是一篇文艺论文。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的《漫谈山水画一文》。文章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中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文章共10个段落。开门见山,在第一段就明确地提出观点“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接下来,文章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认识顺序展开论述。第二段作者先用下定义的方式做出界定,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生情。之后第3、4段借助实例进行具体说明。第5段开始,作者集中探讨“怎么样”的问题,这是文章论述的重点。作者认为要获得意境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第6段举齐白石画虾的实例,论证了要深入全面的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第7段举毛主席《沁园春•雪》的例子证明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第8段作者借助自己的创作体会来谈。作者指出中国画的独特之处,在于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指出长期观察的重要性。强调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会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说假话不行。最后在第9段探讨了意境与意匠的关系。指出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设计意图:
一、通过课本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什么是议论,论述性的文字的特点是什么。区分观点课证据。明确观点的证据之间的关系,为以后自主独立地阅读议论性文章打下坚实基础。
二、把握意境的内涵,了解创作意境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古代文艺作品的创作规律,从而有效地鉴赏古代诗文及绘画、音乐艺术作品。
三、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证思路,本文界定基本概念,再逐层论证,由理论探讨,实例分析逐步过渡到创作实践,思路清晰,可为学生写作提供借鉴。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议论性的文章,对于观点的证据,论证思路基本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在写议论文方面的不足也很多,比如对于议论的语言特点认识比较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