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4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9/2/20 18:42:4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44
  • 下载点数: 8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6450字。

  0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了解本文修辞的特点,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中国“朦胧诗”的特点,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被人称赞的新中国四大发明,为人赞叹的大国外交,具有活力的中国自主创新。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形象来形容今天的中国,朝气蓬勃的青年或美丽动人的姑娘都甚为恰当。然而,在改革之初,面对她的伤痕累累,面向全新的希望,她在人们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中感受一下。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福建泉州,后一直生活在厦门。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德国、法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写作背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年头。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目标导学二:赏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1.反复朗读诗歌。
  2.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两个意象,象征祖国的贫穷落后和长期停滞的生产力;“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几个意象,进一步概括了祖国的饥馑、闭塞和百废待兴的状况。总之,第一节主要写祖国母亲贫穷落后的历史和种种沉重的负累。作者以诸多落后以及沉重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深沉、悲痛的感情。
  3.第二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明确:第二节通过直抒胸臆来描写祖国的过去,表明祖国的“贫困”“悲哀”,这也是对第一节中诸意象的诠释,长期潜伏蜗行于黑暗的隧道里固然是贫困,而船的纤绳深深勒进肩脖则是悲哀。同时又用“‘飞天’袖间”的“花朵”象征着希望。这一节正是起着过渡的作用,从“贫困”“悲哀”过渡到希望之中。作者在此处的情感与第一节是一以贯之的,仍旧带着深沉与悲痛,但其中又带着一股看向历史的自信与看向未来的希望。
  4.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赏析第三节,说说第三节中的意象有怎样的象征意义。通过这些意象,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神话的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神话的蛛网”象征束缚生产力发展,钳制思想解放的专制统治和陈腐意识,只有挣脱了“神话的蛛网”才能诞生“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这些意象在时空上大幅度跳跃,构成了立体交叉象征义,象征着祖国成长的苦难历程、再生的悲喜、新长征的开始和未来的美景。上述意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代表着希望,代表着开始。作者正是用这些意象,表现着自己的欣喜与激动。
  5.作者在第四节将“祖国”比喻为什么?作者在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在第四节将“祖国”比喻为伤痕累累的母亲。作者在此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与深情,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意志,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去换取祖国的富饶、荣光以及自由。
  6.请你简要分析作者在整首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明确:作者在第一节中回望祖国所经受的苦难与现实的贫困,心中是痛苦的,悲伤的;第二节承接02 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诗的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三首诗中所蕴含为革献身的凌然正气。
  2.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分析法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磁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及其精神
  朗读这三首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提示】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1.阅读小序。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