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5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2/24 14:57:44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6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170字。
2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所了解的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也许仅是书写着温婉惆怅的“雨巷诗人”(投射补充一节前期代表作《雨巷》)
但抗日战争的炮火却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自我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走向了战场。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这种爱国情的抒发。
二、资料链接——了解作者:
戴望舒(1905—1950),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赴法留学回国后,1936年与卞之琳、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在副刊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在狱中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并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他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三、朗诵品读
【指导】: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有很高的成就,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1、  生词交流:锦幛    荇藻    蓬蒿  蘸着  轻抚  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  请同学找出诗歌的韵脚并根据自己的朗读划出停顿节奏。
3、  听范读,注意诗歌朗读的语调和情感把握。
四、讨论赏析
1、  诗人用他“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的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何特点?
手掌、土地、灰烬、血和泥、湖、春天、堤、繁花、柳枝、荇藻、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泥泥沙、江南的水田、禾草、蓬蒿、岭南的荔枝、南海、太阳……等。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上的这些地方和事物时,心中洋溢着的是什么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