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26张。对高三诗歌教学最实用的方法总结.
高考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佛山三水实验中学 陈 华
诗歌鉴赏历来是高考复习中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重积累,理解鉴赏水平不高,往往对这一道题持放弃的态度,复习时马虎应付,考试时听天由命,致使这一题的得分率严重偏低。但古典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学习背诵并理解欣赏古典诗歌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把诗歌鉴赏纳入语文高考范围就是一个很好的导向。而且,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生,也应该具备了阅读并初步欣赏简单诗歌的能力。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编写的《考试说明》和《高考考核内容和要求》明确规定:中学生必须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并把这一项的测试定为最高级──“E级”。但是,最高级并非高不可攀,只要肯下一定的功夫,学会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就可以攻破这道难关。
“诗言志”,诗词鉴赏的过程,是个逐步探寻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即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诗人的独特感受、思想感情,是个由外及内的过程。笔者试将这一过程概括为“感知—分析—表达”三个层次。
一、感知
认识的过程总是由浅入深的,理解诗歌的语言是第一层面的要求,这一环节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紧扣标题
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时,考生往往会忽视对标题的理解和分析,其实,标题中的信息一般会提示诗的内容情感和诗的类别,帮助我们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歌进行归类,并借助同类诗歌的共性去体会具体诗歌所表现的特定的情感,分析作品的表达方式,从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诗歌。如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从标题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即事抒怀诗,并感知诗人感情的变化:由相逢之喜转为别离之悲。又如《别董大》,据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如果知道了这首诗是送别诗,那么对诗中所描写的“千里黄云”“北风”“雁”等意象的含义及诗中所表露的诗人的情感也就容易把握了。
2、读清全诗
阅读,尤其是理解性阅读,其实质就是进行语言的转化。比如,读外文,就要在心里将之转化为汉语;读文言文,就要在心里将之转化为语体文;读现代文,就要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读者的内部语言,即对文本语言的认识。同样,读古代诗歌,也可以先把它翻译成现代诗歌。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笔者将其试译如下:“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月下的人儿天各一方。有情人埋怨夜晚太长,彻夜难眠想起了对方。吹灭蜡烛欣赏遍地月色,夜露寒冷再披一件衣裳。这月光不能捧在手心送给你,不如睡去在梦中与你徜徉。”如果读古代诗歌能够这样翻译,那也就初步理解了。
3、巧用注释
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待诗作的背景。鉴赏诗歌要知人论世,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考生应该明确一点,就是在考卷中出现的信息都是有用的,对理解诗歌、解答题目无用的注释是不会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注释就是暗示。利用好注释,对我们理解欣赏诗歌有很大的帮助。如: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注释中说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结合注释,再联系到作者是一位著名爱国诗人,诗中的“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