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指导
作者:扬州中学 李洁 时间:2006/11/22 9:18:5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二. 意象和意境
1. 意象: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包括客观的自然景物、人造景观、物品、或生活画面、人的身体部位、虚构的神灵等)。意象往往是诗人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张或移情构成的。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的“白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黄河”(夸张),又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中的“明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鸟”(移情)。
2. 意境:就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指融合了诗人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能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使人恍若身在其中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意象和谐统一的结果。诗词曲的意境多种多样:有的雄浑阔大、宏伟壮丽;有的恬淡清丽、委婉幽深。如《蒹葭》一诗开头就营造了一种凄清惆怅的意境,而《观沧海》则表现了一种宏伟壮丽的意境。
三. 命题素材:短小精悍、历来传诵的唐诗、宋词、元曲中的名家名篇
四. 考查角度:思想内容、表现手法
五. 考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具体来说包括:
1. 理解诗词曲中的意象;
2. 体味诗词曲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3. 品析诗词曲语言的含义和深意;
4. 从遣词、用句、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作者炼字达意的技巧;
5. 体味诗词曲所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6.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7. 陈述从诗词曲中受到的启迪、感悟及创新观点等。
六. 鉴赏方法
1. 理解诗词曲中的意象,不能只着眼诗歌的字面意思和表层含义,而要运用联想和想象,去领悟意象的深意(比如说作品用了双关、通感手法时)。
2. 体味诗词曲的意境,一定要抓住诗词中的景象,以及由它所呈现出来的气氛,借此去理解去感受置身于此时此景中的人的情感。
3. 一首诗/词/曲的主旨,可以是一种特定的生活情趣的流露(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可以是对某种生活现象的解释(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也可以是对某种人生价值、生活哲理的启悟(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言志,诗言情,有的婉约,其情凄凄切切;有的豪放,其情铿锵豪迈;有的寄情山水,寄寓感伤忧愤情怀;有的慨叹时运,抒写愤世嫉俗之意;有的忧国忧民,袒露阔大胸襟。体味诗词曲的情感、写作意图(特别是比较含蓄的)要结合诗作的具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生平、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遭遇、思想经历、创作背景等去体味。(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要结合诗人科考落第的背景去体会诗人的愁情,孟浩然《洞庭湖赠张丞相》)
4. 诗歌靠形象(即意象、意境)说话,直陈胸臆的情况很少,含蓄蕴藉是诗歌的基本特征。所以品析诗词曲语言的含义和深意,就必须要了解诗歌常用的传达诗意的方式:①寓情于景。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情景交融在诗歌中最为常见,表现为或触景生情,或因情造景。(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②托物寄意(象征)。当诗人发现某种事物的属性与自己的心境有共通点时,常借助这一鲜明可感的物象来体现较为抽象的意蕴与情思。(如李商隐《无题》、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③借古讽今。描写的是古代的人和事,而立意实指当时的社会现实。(如杜牧《泊秦淮》、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④因小见大。通过个别来反映一般,或通过局部来反映整体(一般反映真理、规律、辩证法、重大社会问题等)。(如王安石《登飞来峰》、“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杜牧《赤壁》、杜甫《春望》、白居易《观刈麦》)
5. 诗词曲的语言特征是凝练、形象、富有表现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借代、双关、对比、夸张、用典等。(用典,能以少数的文字表示丰富的意思,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为此,作者常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6. 品味诗词曲的艺术特色包括品析诗词曲的抒情方式(见上)、构思、表现手法等。诗词曲常用的艺术技巧/表现手法有:动中写静/以声衬静(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虚实结合(如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渲染(如《蒹葭》)、衬托/烘托(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 评价作品可以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它的文化价值,艺术地反映生活的真实程度,思想倾向的积极意义;二是它的艺术价值,形象的鲜明深刻程度,是否有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