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导学案5
- 资源简介:
约4130个字。
19 鱼我所欲也
课题 鱼我所欲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相关人物介绍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恢宏并长于论辩。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读准字音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通“欤”,语气助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古今异义 一豆羹(古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类植物)
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好处今义:增多)
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停止,放弃今义:已经)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动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