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教学设计26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1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1/1 19:40:4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400个字。

  9 海燕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2.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重点
  1.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
  难点
  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练习法。

  课文朗读录音磁带、海燕图片、多媒体课件。

  2课时



  诗歌是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意的,散文诗也是如此。鲁迅借江南的雪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借北方的雪来表达自己对战斗人生的渴望。郭沫若用风雷电来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用庙里的“土偶木梗”来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统治集团。巴金在《日》《月》里,用光和热来象征对光明和幸福的追求,用扑火的飞蛾、逐日的夸父、奔月的姮娥热情地讴歌了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英雄。也正因为如此,诗才有了张力,才有了深邃形象的意境美,才成就了艺术的魅力。那么,高尔基在《海燕》里,又想借海燕的形象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高尔基(1868~1936年),苏联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被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代表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剧本《小市民》等。

  背景知识
  《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从故乡尼日尼•诺夫戈罗德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