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70字。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如"朝"、"修"、"旦"、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本文选自《战国策》,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很激烈。为了富国强兵,战
胜其他的诸侯国,各国国君都很重视治国的策略。《战国策》就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军事、交、政治等活动以及谋士献策的策略和主张的。课文记载了邹忌向齐威王献策的故事,该注意的是,作者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战国策》一书的作者已不可考,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和讽刺不同,这里指邹忌用自身
事例设喻,,规劝齐王。齐王:齐威王(齐国有胆略善决策的国君,在他治理下,齐国很 盛)。纳:接受。谏:臣子向国君提意见。
二、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三、由学生质疑,教师补充个别字词的注释
教师补充讲清以下字词:
然后由学生串讲
1,八尺有余:尺,战国时一尺约合现在的23,1厘米,"有"通"又"。八尺有余,约合在一米八五左右。2,形貌:形体和容貌。3.孰与:孰,疑问代词,译为"谁","什么"," 与"常常连用,用于选择问句中,"孰与"是"与……孰"的紧缩而成的凝固结构,可讲为"……相比","谁……"。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用语气词"也"表判断的判断句。忌不自信:古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不自信"即"不信自",不相信自己;一种看法是不把它作为宾语前置句对待,认为"不自信"就是"不相信自己",,两种讲法通,只要言之成理即可。6.与坐谈:省略句,"与"前省略"邹忌","与"后省略"客"。7,视之:孰,通"熟",作"仔细"讲,是副词。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是"者……也"的判 句。美,作"以……为美"讲,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学生在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并补充词语注释的基础上理顺并翻译第一段。由学生理清本段思路,归纳本段大意:写邹忌比美,面对现实,解除蒙蔽的事。
提问:文章开篇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先刻画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然后写"窥镜""自视"的动作,逼真地写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对下文的发展起个铺垫的作用。
文章中写邹忌"不自信"的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邹忌虽因相貌魁梧,仪表不凡而自得,产生了比美的心理,虽也有妻子因对丈夫的爱心理而一味热情地颂扬,但"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毕竟是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因为邹忌"不自信"心理的产生,表明他对事实还有冷静的分析能力,"不自信"的开始还只是怀疑的产生,等到他询问妾再又询问客以后,答案的相同,只会加深他的怀疑心理,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