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约2520字。
余光中《乡愁》公开课教案
汕头市东厦中学 姚绚琼
创新设计:
一、 教学内容:
1、朗读。2、诗歌欣赏。3、想景悟情。4、比较阅读
二、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 课型: 读品课
四、 教学仪器:多媒体教学
五、 主导教法:读品结合法
六、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导入:
同学们,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他的作品《九章•哀郢》中写到“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承受思乡之愁呢?多少海外赤子抱着落叶归根的情感回到祖国,回到家乡!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无论你走得多远,但总尤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眷眷爱心织成的线紧紧握在母亲手中。你的根是在故园的井土之中。当故园暂时不能返回时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都载不动的乡愁!乡愁到底摸样?为什么让我们如此牵肠挂肚、费尽思量?为什么千百年来的人们想起它是心惊魄动,泪水涟涟?今天,我们来学习余光中的《乡愁》,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
(点击鼠标,屏幕上显示)板书:《乡愁》 余光中
2、余光中及诗歌创作背景: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入台,致力于现代主义的诗歌创作。因写乡愁诗闻名而被称为乡愁诗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的台湾与大陆之间不可以公开互相来往。但很多台湾人,包括海外游子,都是身在台湾,心在大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如泣如诉、充满忧伤之情的《乡愁》。
3、 教授诗歌
引入:我们说诗歌是文字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乐章。
【1】、下面让我们一起奏响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点击鼠标,屏幕显示)
明确朗读要求:①读出停顿 ②读出节奏 ③读出重音 ④读出感情
①、录音范读全诗。学生自渎。(提醒学生用心体会诗中那种淡淡的忧伤之情。)
②、指导学生读出停顿。学生自渎,示范读,师简评。
③、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教师范读第二节,生自渎,教师简评节奏、语速。
④、指导学生读出重音。教师范读第三节。生画出重音和次重音。学生自渎、示范读,教师简评。
⑤、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教师范读第四节。
(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思考:这首诗的音乐美体现在那里?
小结诗歌音乐美:本诗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
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的“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加强全诗的音韵之美。
大家读得一次比一次进步,但似乎仍然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是不是还有什么真挚的情感隐匿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没有被我们所发现呢?让我们每个人都随身携带一个探测器,进入诗歌的第二乐章,这就是——
【2】、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点击鼠标,屏幕上显示)
让同学们自由欣赏诗歌后发表读诗感受。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特别好,特别有味道?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请大家前后左右,一边讨论,一边圈点批注。要做到手中有笔,心中有书。
学生回答各抒己见,答案不求统一,教师可稍作引导:如诗中的数量词、形容词、名词。
(师):乡愁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诗中作者用什么事物来形象写出?(生讨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