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00字。
《开放与交流》教案
教材分析
《开放与交流》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
本课介绍了唐朝的对外关系。在中华民族的开放史上,汉朝和唐朝是两个高峰期。在两汉的基础上,历经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唐朝的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更高层次。唐代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以及唐朝政府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得这一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极为繁盛,出现了自西汉以来的第二个高潮,它也促进了唐代经济的高度繁荣,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盛世。
本课共分三个子目:“遣唐使与鉴真东渡”分别介绍了唐朝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和鉴真异域传道的情况;“玄奘西行”介绍了玄奘西方求法的情况;“国际性大都会长安”介绍了唐朝长安中外交流的盛况和城市建筑布局特点。教材通过这三目内容勾勒出了唐朝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全貌。
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本课难点是头绪较多,内容较杂,地名、国名(古今异名)较陌生,学生掌握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设计理念
1.以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课程目标的内容标准(中日文化交流、中印文化交流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为指针,努力体现出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