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10字。
《文章写作与修改》之《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素材的含义。
2、 理解中心印象的含义及其与使用素材的关系。
3、 弄清素材和题材的区别。
4、 认识同一素材因不同的人或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处理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素材的“意义”,将素材转化为作文题材;引导学生重视素材的积累。
教学建议
让学生充分讨论,引导学生把握“中心印象”,并通过中心印象去发现、挖掘素材中蕴含的内在意义,在此基础上确定文章的主旨,在讨论中可不断地调整文章的主旨,使素材的意义不断升华,最终表现出深刻的文章旨意。要对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的认识、分析和把握,发现意义,找到联系,形成观点。这个过程,就是认识材料的过程,就是写作的准备阶段。允许学生的低级幼稚,我们力求引导启发学生从幼稚走向深刻,最终落实到写作实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4课时(指导1课时、训练1—2课时、讲评1课时,亦可边练边讲)
写作指导
一、 导入提问:一条小溪、一碗面条、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的外部形象、一句普通的话语,是我们生活中普通得几乎不会引起注意的事物,它们可以引发富有启迪、令人感慨的文章吗?可以画成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绘画作品吗?如果可以,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呢?
二、 概念的理解
(一)素材
1、根据例文思考、讨论什么是素材,教师根据教参简单讲解例文中具体的素材。
例文:(1)“小溪”与烂“泥塘”
--学习《琐忆》有感
初三洪永贵
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曾经勉励那些见了夸夸其谈的学者就被吓倒、自惭形秽的青年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
细细品味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令人感到他以幽默亲切的口吻,给我们讲明了一个道理:做人学事,要有自知之明,但不要自惭形秽。
你看那小溪,它发源于山间,从地下汩汩冒出。水是很浅的,但是清澈见底,它不自卑于源泉的狭小、力量的薄弱。它不断地涌出,慢慢地汇聚力量,向预定的方向流去,遇见土石挡路,它会暂时停下来,暗暗地聚积力量,当力量足够时,便漫过土石,浅浅流去,途中又汇入数支溪流,天长日久,它辟开高山,冲决峡谷,把坚硬的、四棱八角的山石涮成了鹅卵石。这时的小溪已变成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的大江河了。
再看那烂泥塘吧,乍看去,浑浊得难以见底,似乎深不可测,于是乎人们对它远远避开,因为它张着吞天的大嘴巴,不时放出臭气。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烂泥塘的水分不断蒸发,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它只是浅浅的臭泥潭而已。
小溪成为大河,是因为它知道自己力量薄弱;它终于成了江河,是因为它不断地充实自己,战胜困难,百折不挠。小溪可贵在有自知之明而又奋斗不息。烂泥塘满足于一潭浊水,在自欺与欺人中混日月,满足中暴露出浅薄的真面目。
所以我们要象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也许还是浅点好!”来,朋友们,做一条坦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