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280字。
《现代散文选读》“感性与理性同样有力”专题教案
洪泽中学高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专题 感性与理性同样有力 主备人 魏兴福王玉祥
课题 《春末闲谈》 课型 讲读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了解鲁迅“闲话风”散文的特点。
2.探讨文章的深刻寓意。
过程方法 1.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2.讨论和讲读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明白生活哲理,体会思维的乐趣与思想的力量。
2. 倡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己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
1 .理解鲁迅用平凡的事物和生动的形象表达的深刻的思想。
2.了解表达思想的不同的方式,提高鉴赏水平。
教学内容
1. 引导联系时代背景材料和鲁迅其他作品展开议论。
2. 引导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鲁迅讽刺幽默艺术的魅力。
第一课时 年月日星期
教学要点 1. 探讨文章的深刻寓意。2. 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鲁迅讽刺幽默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备课札记
一.导入:1.《春末闲谈》写于1925年4月22日的北京。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实行白色恐怖政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尊孔诗经”,鼓吹“特别国情”。鲁迅的闲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看似信手拈来,漫不经心,实际包含了许多深刻的思考。
2. 检查预习情况。
二、解读课文。(一).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交代了一个特定的时空,“北京正是春末”。作者由故乡盛夏细腰蜂捕捉青虫的“闲趣”铺开,闲谈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联想到“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尽力施行的“各种麻痹术”,再联系现实中“治人者”的“治之之道”,对旧时统治者精神控制术的手段及其失败,于闲话漫笔之中,作了辛辣的讽刺。“闲话”是作者借以表达思想的载体,直面“社会或人性的黑暗面”,鲁迅不作“寸鉄杀人,一刀见血”的激烈的抨击,而是“如熟人相对,娓娓而谈”,“任心闲谈”,首先是作家主观心态的闲适与从容。用鲁迅自己的话说“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这也正是文章的意趣所在。
第一部分(1—3节),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趣事和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
第二部分(4—6节),由细腰蜂的毒针联想到旧时统治者的精神控制术,讽刺其在理论和实效上的失败。
第三部分(7—8节),作者尖锐地指出,由于治人者“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所以,“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
(二)内容赏析:(1)文章开篇记叙故乡细腰蜂捕捉青虫的“闲趣”,在“闲谈”中有何作用?[点拨] 鲁迅善于将深刻的思想借用具体平凡的事物和生动的形象加以表达,看似信手拈来,似乎漫不经心,闲谈絮语之笔,实质是触发思考的导线。“细腰蜂神奇的毒针”,既是对蜾蠃这种寄生蜂独特功能的描述,也是对下文揭露旧时统治阶级精神麻痹术的形象比喻。
(2)文中所谓“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这里“黄金世界的理想”指什么?
[点拨和发散] 指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封建礼教和迷惑人民的精神控制术。课文中有“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等语,可引导学生例举发散。
(3)鲁迅在一九二五年春末,“闲谈”范畴涉及哪些话题?
[点拨] “闲谈”的范围近而扩大到历史和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娓娓谈开,最后提升到“特殊知识阶级”的国民的“精神文明”的高度。鲁迅笔力犀利,入木三分,属于让读者“不见棺材不掉泪”的铁笔。用郁达夫的话说:“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这里所谓的“精神文明”,正是“闲谈”要害
(4).鲁迅为何此时此刻此地作此“闲谈”?能否缄口不谈?为何不去大声疾呼?
[点拨]联系中国社会现实和课文信息,看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语)。战士的责任,作家的良知,促使鲁迅无法缄口。“闲谈”是鲁迅“对存在进行思考”的一种成熟的高级形式,坚持“韧”的战斗的有力武器。
(5)“闲谈”是鲁迅借以传递深邃思考的载体。既有“闲谈”,必有“正说”。一九二五年春末,鲁迅在北京的这一番“闲谈”,要表达什么思想,这正是探究“正说”的目的。
[示例] 1.“细腰蜂的神奇毒针”:封建统治阶级迷惑民众的精神控制术终难奏效!百姓不是“小青虫”!
2.“中国妇女的境遇是极其平等的”:看看《祝福》祥林嫂的下场就明白了!
3.思想是禁止不了的!
4.“造物主可恨”:倒行逆施者,枉费心机。
5.“刑天不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6.“精神文明太高了之后”:封建礼教及其卫道者及其形形色色的精神麻痹术,必将遭到历史的唾弃!
三.总结课文:鲁迅的文笔一向以辛辣尖锐著称,他曾说过他至死对一切黑暗势力“一个都不饶恕”。本文虽冠名以“闲话”,其实在洒脱从容的娓娓而谈之中,处处使人感到鲁迅思想的深邃和对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