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140个字。
《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实录片断
王君
『写在前面】
这段时间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语文教师的尊严——充分展示教师的专业价值。只有当教师在导学过程中表现出了无可替代性,教师的专业价值才可能凸显。如果教师在课堂的作用是可有可无甚至是假作为或无作为,那么,教师就算人在讲台上,其专业价值也是缺失的。
像《陋室铭》、《爱莲说》这样的传世美文,解读文章和助读材料如汗牛充栋,它们严重地干扰着学生的“原始阅读感觉”。教这样的经典,教师的专业价值最可能受到严峻挑战。
多次教学《陋室铭》和《爱莲说》,这一次教学最让我感受到作为教师的尊严。
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有尊严的,足以体现教师的专业价值。对文选型教材而言,第一难点和要点都是在确定教学内容。这两篇托物言志的文章,文质兼美,可讲可训练之处实在太多。我的选择的价值在于:敏锐地体察到传统解读中的浅水区和误区,向教参上把刘禹锡的形象定位于“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并把全新的解读通过具体的教学形式化为了学生自我的深刻体验。整体俯瞰和透视了两篇文章,发现了文字的肌理处潜藏着的魂灵——不同朝代不同选材的两篇文章其实不约而同地展示了中国非常典型的一类知识分子的情怀。个性鲜明,深入文理的解读把学生引领进了一个自由的思想空间,使这堂课有了一点儿新意,有了一点深度和厚度。
其次,教学形式的选择是有尊严的,足以体现教师的专业价值。整体解读的意识促成了有价值的整合,整合保证了课堂内容的容量和纯度。但这仅仅是起点。窃以为,如果内容的选择还可以有所凭借的话,教学形式的选择则几乎全靠教师自我的创造。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更能够体现教师的专业引领价值。这堂课我对自己的处理较为满意,乃是因为它高效地、巧妙地、痕迹不露地为学生的深度阅读铺设了高速公路。“陶渊明和周敦颐”、“刘禹锡和陶渊明、周敦颐”,两次甄别的层次较为清晰,时机安排恰当。教学顺序的设计打破了常规但切合了学生思维和情感发展的规律,对学生的帮助有心而无形。不敢说这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但是,学生学习热情的持续保持和渐入佳境,教学效果的自然达成应该与这种极具个性的处理方式有关。这是“我”这个“语文老师”才会有的方式,我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引领是独辟蹊径的,是不可复制的。
这堂课,上出了刘禹锡的尊严,也上出了自己作为语文教师的尊严。
这样的课,哪怕不完美,对教师而言,也依旧是美好的高峰体验。
【课堂实录】
(经过钻研教材,我发现《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的精神血脉息息相通。于是,我对这两篇文章进行了整合教学。两课时连堂进行。以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为教学核心目标。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指导朗读,质疑字词,尝试背诵。第二课时则结合学生疑问引导他们紧扣关键字词感受人物心灵律动,探寻古代一类知识分子人格追求。实录的是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