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500字,有两个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学设计
【课文解读】
飘流在外的人,没有不怀恋自己的故乡,虽然这感情可能比较复杂,怨尤的、无奈的或情深意绵的。但无论怎么说,故乡都是心灵的家园,是个体生命的脐带。到了晚年,他们都会产生落叶归根的想法,尽管已经稔熟了彼乡的语言、饮食,但是总有一天像是听到了什么召唤,神秘感应地一头扑进故乡的怀抱,如鸟儿回巢、溪流归海,浑身上下感到亲切、踏实、自在。也许,我们羡慕过别人的童年,羡慕过别人的家乡,但真正值得珍重的只有我们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因为乡言土语里,积淀着历史文化,蕴藏着地域精神,她是生命的“零公里处”,是命运所系。老舍在文中要表达的便正是这种对乡土北平的一往情深的情境。
然而字里行间,如何抒发痴想北平的感情?作者并未追求华丽的语言,雄辩的说辞,抢天呼地、哗众取宠的哭泣和倾吐,而是从内心舒缓、自然流出、蜿蜒而去的自语或对话,也没有渲染、修饰北平的帝王之气和繁华之景,所选择和重点描叙,回忆的都是平常的风物和人事,如“玉泉山的塔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清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和“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等等,平凡似风如雨,平淡似水如菊。作者真真的爱北平,爱得“要说而说不出”,于是他笔锋妙转,用最俗白的说法来打比方,说这譬如对他母亲的爱,他是真爱母亲,可是“怎样爱?我说不出。”一怀真纯、质朴的人子之情溢于言表。继而从比较的角度,准确地说出北京比伦敦、巴黎、罗马强在哪里,美在哪里,不无偏爱地描述北平之美,“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而且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从这意义上看,本文不仅立场高明,观点独特,而且极富现代性和科学性,直至今日,它对城市建设依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感受作者对北平的眷恋深情。
2、赏析作者恰当选材和鲜明对比等写作手法。
3、学习和体味老舍简练、俗白、纯净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作者恰当选材和鲜明对比等写作手法。
难点:作者对北平的感情的开掘。
【设计思路】
本方案教时为两节,课型为指导阅读鉴赏课型,其意图为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感受作者对北平的一往深情;通过教师的分析鉴赏,让学生去学习体味作者选材的独具匠心和对比的艺术妙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散文当然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写法。但似乎也应该承认:写得自然,写得亲切,从而使读者觉得这篇作品实在、鲜活、天作而成,这既是散文艺术的最大魅力,应该说,也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上更为成熟的标志。作家老舍的《想北平》就是一篇“天然去雕饰”之作。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从事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写作《想北平》时不在北平,而远在青岛。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