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500字,共4课时(含练习)。
尊重并善待汉字
备课人:李兆兵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规范化与民族意识的关系,理解汉字规范化的意义。
2、了解汉字的优点缺陷及构成,熟悉错别字的成因及纠正错别字的方法,从而
增强纠正错别字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3、进一步探究汉字底蕴,发扬光大汉字文化。
教学重难点:
探寻错别字的成因,掌握纠正错别字的基本方法。
学习方法:
1、在平时中积累,在生活中学习。
2、在读和写中识别外在实践中记忆。
3、注意分类总结,寻求新的方法。
教学课时:
4课时(包含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汉字规范化与民族意识的关系,理解汉字规范化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旗帜,规范化的汉字,是中华民族尊严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展现。
二、阅读《汉字规范化与民族意识》
请同学们用10分钟认真阅读《汉字规范化与民族意识》一文,并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汉字本身存在哪三大客观困难?
2、为什么说汉字规范化是中华民族强盛的标志?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证的?
3、作者为何提出强化民族意识是推进汉字规范化教育的最佳途径?
(一)汉字规范化:中华民族强盛的标志
1、什么是汉字规范化?所谓汉字规范化,是指汉字的应用符合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而规定的各项标准。汉字应用的规范化必须以1955年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65年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和1986年国家语委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为标准。汉字规范化是中华民族强盛的标志;规范化的汉字,是中华民族尊严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展现。而强化民族意识,则是推进汉字规范化教育的最佳途径。
2、汉字的发展历史是什么?甲骨文(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商代)→金文(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周代)→篆文(大篆、小篆(秦))→隶书(分秦隶和汉隶)→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草书,行书(始于汉)
3、汉字本身存在哪三大客观困难?
了解汉字的特点:
(1)每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立的方块体,写法各不相同,书写以字为单位。
(2)每个汉字一般都读成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写成一个汉字。
(3)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它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它和语音不发生固定的联系。由于方言的不同,同一个字可以有不同的读音,而且声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或语素往往要用不同的字来表示,这样又形成大量的同音字。
存在哪三大客观困难:
笔画繁多,结构复杂,不能标音。(这就需要国人从民族意识出发,提高规范用字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4、为什么说汉字规范化是中华民族强盛的标志?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证的?
(1)汉字,中华民族文化的旗帜;
(2)规范化的汉字,中华民族尊严的象征;(主权)
(3)规范化的汉字,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展现。
(二)强化民族意识:推进汉字规范化教育的最佳途径
1、造成汉字不规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书上找)
2、作者为何提出强化民族意识是推进汉字规范化教育的最佳途径?(学生归纳)
3、为什么说“汉字的使用,绝不能仅仅视为个人的行为,它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我们民族素质的标志,它与国家的形象、尊严密不可分”?
汉字,是东方文化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崇尚汉字并早已形成了光荣传统。语言文字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它在为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服务的过程中,已经注入了民族个性,成为民族的财富和标志。
只有强大的民族才有文字的规范和标准可言,亡国奴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的权力有时候都要被剥夺。日本侵略中国的东三省,德国侵略法国的所作所为就是最好的例子。
4、如何避免写不规范的汉字?
主观上增强文字使用的规范意识。经常使用工具书,了解哪些文字是规范,哪些是不规范的。
三、布置任务
从近期的一份报纸或一本杂志中找出错别字,用笔圈出,并认真思考其出错的原因,然后用作业纸记录下来(记全名称、期号、版面、文章名及错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汉字的造字法,掌握汉字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仓颉造字的传说)
仓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汉字创始人,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