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400字。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刘禹锡,注意诗中的用词,理解诗歌的内容。
2、进一步把握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刘禹锡“金陵五题”组诗里的《石头城》《乌衣巷》: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组咏史怀古诗吟咏金陵五处有代表性的古迹,评说发生在这一历史环境中的历史事件,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今天再来学习一首他的咏史怀古诗——《西塞山怀古》。
二、作者、背景简介
刘禹锡,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中唐时期,在声势煊赫的韩孟、元白两大诗派之外,刘禹锡以他迥异于流俗的“骨干气魄”,独标一格,赢得了“诗豪”与“国手”的称誉(白居易语)。诗歌创作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是他最有成就的作品,他的咏史怀古诗“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缓缓注入诗人源于苦难而又沉潜凝聚了的悲情,使得作品具有一种沉思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隽永感。”(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他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情调上独具一格,新鲜活泼,健康开朗,语言简朴生动,情致缠绵。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竹枝》(六)中“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句为著名的双关语。
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一,《西塞山怀古》就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
三、诗文解说
晋武帝伐吴,大将王浚率领船舰自益州东下。金陵城中的帝王气象,顿时黯然消失。尽管吴人以千寻铁锁来阻挡船舰,最终仍被烧毁,永沉江底。吴王孙浩带领百官,竖起降旗,自石头城走了出来。世事变化不定,而许多往事回忆起来,徒然令人心伤罢了。西塞山矗立不变,依旧横靠着寒冷的江水。而今,四海一家,天下归于一统。只有那废弃的堡垒,始终留存在秋天的芦苇丛中。
四、分析诗作
(一)首联:写出了什么气势?那两个字用得好?
1、首联所说的史实是:距刘禹锡写此诗五百四十四年前,西晋武帝司马炎为完成统一大业,下令伐吴,在东起滁州(安徽)西至益州(成都)的广阔战线上,以贾充为大都督,组织了数路大军,向吴主孙皓发起了全面进攻。处于战线最西端的龙骧将军王濬,受诏先于益州造战船,“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王濬于康元年(280)正月从成都出发,沿长江向孙皓的首府金陵挺进,并于同年三月在石头城上接受孙皓“肉袒请降”。这次战争历时五个月,兵将之众多,战区之广阔,战役之复杂,实为罕见。但在广阔的背景和纷繁的历史素材中,作者仅选择了“王濬楼船”和吴主孙皓的投降地金陵城两个镜头。
2、“王气”,即帝王之气,此中指孙皓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