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3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内含本文13篇教案
【导学新概念】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逻辑思维较强,融基本知识、思想内容、现实借鉴为一体的优秀作品。该文选自《战国策•齐策》。让学生学习不同历史时期的散文精品,是课本编写者的愿望,也是大纲的要求。为此教师在处理本课文的学习时,应将本文与上篇课文对比着来进行。无论是出处还是内容,都很有对比的必要。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让学生写写赏析文章或读后感,以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资料显示屏】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有关具体内容,请参阅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裴斐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设计Ⅰ 中国有句古话:“人贵在自知。”也就是说要了解自己,辩证地看待、评价自己,在人类庞大的坐标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点。我国古代就有这样一则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是个美男子,但比起徐公来还稍有逊色,他的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比美。面对赞美,邹忌有自知吗?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看课文。
导语设计Ⅱ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见,一个君主贤明与否,身边的大臣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战国时齐威王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大臣,才使他得以明昭天下。请看《战国策•齐策》中记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
1. 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通过体会文言语句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 通过仔细品味,体会邹忌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三读教学法。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堂课都有一位同学来进行3分钟演讲,大家讲得都很好,有的生动,有的深刻,有的讲哲理,有的讨论现实问题,有的进行自我解剖,有的批评身边的错误现象,有的则是互相勉励。总之,说服力都很强。今天,我们一起来领教一下邹忌的口才和辩术,看看他是如何说服齐威王纳谏的。
二. 课文预习检测:
1. 正音练习:给加点字注音。
佚丽( )窥镜( )纳谏( )期年( )谤讥( )入朝( )捭阖( )
2. 朗读课文(放录音),注意断句。
①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 丽。
② 臣诚知不知不如徐公美。
③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④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⑤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它是记录 的著名。它是西汉末年 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
三.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教具准备
录音机、《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第 一 课 时
一. 教学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战国策》介绍
《战国策》是经汉代刘向整理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又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
三、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四、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1.“徐公何能及君也”中的“及”与“虽悔之,亦无及己”的“及”是否相同?
答:不同。前者是赶得上的意思,后者是来得及的意思。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若”是何意?若还有哪些用法?
答:“若”是如、比得上的意思;与前文的“及”意思相同。“若”的
上课班级:晋城一中高一283班
师:中华文化渊源流长,流传下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大家听说过:“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一名句吗?
生:听说过。
播放幻灯片: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师: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一下?
生:药是苦的,但可以治病;有的话听起来虽然难听,但对我们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
“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话比较好理解,大家都知道,在过去,我们的爷爷、老爷爷们,他们生病的时候,总是端着一碗冒着异味的,黑糊糊的中药药汤,你们说那药汤苦不苦呀?
生:苦。
师:随着科学的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吃的药大多有糖衣,要不就是针剂,当然不苦了。
谈到忠言逆耳,在古代,一些文武官员因为忠言逆耳引来了杀身之祸、灭门之灾。这样的事例举不胜数,大家还记得历史上的比干吗?他就是因为向纣王进谏被挖去了心肝。即使最能进谏的魏征,也曾惹得唐太宗多次不高兴,难道说我们历史上就没有一位能用不逆耳的忠言,让他们的国君高高兴兴地接受他的进谏吗?
有没有?
生:有。
师:谁呀?
生:邹忌
教材分析:本文文质兼美,注释较详细,学生借助注释可以理解文意:但文言句式多变,学生通顺翻译有一定难度。本文记事说理章法典范,技巧高妙,是学生阅读鉴赏的好范文,值得认真学习。
教学目标:
1、 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地翻译。
2、 学习巧于设喻、善于铺垫等技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重视诵读。
教学难点:领会和运用设喻说理、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设想:
1、 学原则:授之以法,教学相长:设置梯度,拾级而上。
2、教学方法:导读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充分利用注释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词句,掌握课文的内容);练习法(结合训练题,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有关字、词、句的知识);问答法(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2、 教具准备:录音机、《邹》教学磁带、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出示课题
一、 检查预习
1、摘抄卡片比照(实词卡片:间、朝)
2、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学生完成填空练习。
二、 解题、导入
1、请一位同学把这篇课文题目中的“讽”和“谏”两个词语解释一下(加着重号)。
明确: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谏进谏,提意见,是规劝君主、尊长,使之改正错误。
3、 导语:封建专制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被称作“批龙鳞”,逆“圣听”。悠悠千古,多少忠臣良相,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子胥赐剑,史迁蒙辱,历史上因直谏而遭不幸的,何止几人?所谓“武死战,文死谏”,说明“谏”何其难也!可是邹忌不仅敢“谏”,而且能使齐王从谏如流,奥妙何在?让我们听听这个故事的原委吧!
三、 认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要求:①注意生字多音字;②在句中停顿处划“/”,在重音下加点;③品味人物对话的语调和感情。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清句读;③读出语气。
3、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4、学习翻译:①完成训练题(集体、个体口头作答);②掌握翻译的要领:换、调、补、改→信、达、雅。
四、 鉴赏品味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顺耳”不是更有利于被接受被采纳嘛!古人向君王进谏,也不都是直言进谏。我们今天要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用含蓄委婉的语言进行劝告,并收到很好效果的典范。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问题,用答疑法落实重点实、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3、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他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
明确:联想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