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优质课决赛文科组教学点评
作者:广汉中学教科室主任 王小槐 时间:2007/1/15 13:57:2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我们认为:这七堂课优质高效,称之为优质课的确名副其实。其特点突出,亮点鲜明;有个性,有创意,充分展示了我校青年教师的风采。具体说来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我们欣慰地的看到:这七堂课都体现了新的学生观,突出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学生当作学习的真正主人。因此新课程不着重看教师在课堂讲得如何神采飞扬,吹得如何天花乱坠;而是重在看教师是否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去,是否能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去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令人高兴的是:我们这七位青年教师的课已初步体现了这些特点。通观这七堂课,我们的感受是:学生活动量大,参与面宽,积极性高,师生互动性强,教与学气氛活跃,整个课堂轻松愉快,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朝气与活力、合作与探究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特别是秦彬老师的《孤独之旅》这堂课,新课堂改革的新理念、新的学生观体现得更为突出,整个课堂设计紧紧扣住“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学会欣赏,学生感动”这一多元解读的阅读要求,抓住鉴赏小说人物和塑造环境的典型性这一重难点,通过“阅读、品味、体验、交流、点评”这几大环节,引导学生不仅进入了文本,而且走出了文本,甚至还超越了文本;全方位、多角度、大面积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创新。老师放得开,收得拢,整个课堂活跃而有序,轻快而高效,教师的教学个性得到了初步展示,教学艺术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二、我们欣喜地感受到:这七堂课在教学的设计上都做到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拓展”,体现了“水灵鲜活”的特点。
1、李国强老师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这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过程灵动有序;体现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全球旅游业这一当今世界的热点 ,“和平”“发展”这一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巧妙地融入课堂,贴近了时代,增大了教学容量,体现了整个课堂的“水灵鲜活”。
2、严涛、韩侬两位老师的英语课,有特色、有板眼。课堂节奏轻快,师生互动协调。尤其是教学情境设计的巧妙;做到了紧贴当今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走入当今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喜闻乐见。
严涛老师的《The Olympic Game》(奥运),把今年的“奥运“与2000年“奥运”中国获奖金牌枚数的对比融入课堂,把金牌得主刘翔、邢慧敏的画面展示给学生,充分表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现实。让学生在自豪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韩侬老师的《Teaching design for Unit11, SEFC Book1A The sounds of the world》,重在介绍美国文化,把当今中学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与爵士音乐、古典音乐、摇滚音乐融合起来,通过流行时尚的英语歌曲,鲜活动人的音乐画面,绘声绘色、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切实地激发了学生的激情,贴近了学生的心灵,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师生其乐融融之中,获取了知识,让我们受到感动。
3、语文这两堂课,给我们课堂吹入了一股清新之风。两堂课不落窠臼,独出机杼,代表了我们广汉中学“国家级示范高中”青年教师的水平。秦彬老师的课前面已评点,这里着重点评一下陈小燕老师的《故都的秋》,这堂课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串讲的框架,扣住作者的选材之妙,传授阅读之法,突出写作之点,特别是写作教学,抓住了广汉中学和广汉的实际,扣住“秋天”的特征来进行写作训练,师生共同动笔,描绘出广汉秋色的秀丽、广中秋色的昂扬、铜钟校魂的厚重。情景交融,形神皆备,开放的课堂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这样既扣住了文本,又贴近了广汉、广中的实际,做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4、向君润老师的《洋务运动》,同样有特色,有亮点。对洋务运动的背景、兴起、发展及评价,不是仅仅靠老师的讲授,而是通过简明的线条、简洁的图表、清晰的画面,通过学生的阅读、批注、讨论,条分缕析、水到渠成地总结出来。特别是抓住当今中学生“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这一现状,有针对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所以我们认为,这堂课突出的优点是扣住当今中学生认识的误区,对症下药,把史学与哲学有机结合,因势利导,值得大力提倡。
5、温晓莉老师《价值规律的作用》这堂课,让我们感到耳目一新。除了具备前面六位老师的亮点以外,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巧设教学情景,注重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这样说——独出心裁,别具一格又恰到好处。教学设计紧紧扣住我们广中学生、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刘光基的创业史、奋斗史、成功史,把教材中的“市场、效益、竞争”三大意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概括、提炼、整合,化抽象为形象,化难学为易懂,既拓展了课程资源,又宣传了广中、广汉。让我们真正认识: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课程资源丰富多彩。
三、我们高兴地看到:我们青年教师能够熟练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
七堂课都使用了多媒体,这样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形象,把一个个抽象的语言符号转换成一幅幅色彩协调、音像可感的图画,与目谋,与耳谋,与心谋,悦目悦耳,悦心悦意,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口耳相授”的不足。这一点值得我们中老年教师学习。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新的学生观、以学生为本的观念的转变还需进一步强化。
通观七堂课,关注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是以一个首席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进入课堂,这一点还做得不尽如人意。
有的老师讲得过多,有包办代替之嫌;有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教学的重点应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把握,但我们的老师却要讲出。在处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观念上,我们的青年老师有待进一步明确。我们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做到“三不讲两讲”。
“三不讲”是指:一、文本中的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的,不讲;二、文本中的知识、学生还没掌握但通过自学能把握的,不讲,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自学把握;三、文本中的知识,教师讲后学生还是不能把握的,不讲。要做到惜口如金;要敢于“舍得”,有“舍”才有“得”。
“两讲”是指:一、教学的难点,因为难,学生不容易弄懂,所以教师必须讲;二、重点知识、关键之点,教师不讲学生便不能把握的,老师必须讲,要做到泼墨如云;而且必须讲深、讲透。
“讲”与“不讲”,是辩证的统一。我们的观点是:不要以为一说到新课程就一概否定“讲”,该讲的还是要讲,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正确地把握“讲”与“不讲”的火候。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篇杨振宁先生的一篇发表在10月6日的《教育文摘》上的文章:《灌输式未必不好,启发式未必全好》。这篇文章深刻地阐述了教师讲与学生学的辩证关系,值得大家认真一读。
二、教学设计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教学设计体现教师素质的高低,品位的高下,学识的优劣。这七堂课的设计总体上不错,但还有较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大致有以下三方面。
(1)有的教学的板书设计欠规范。有的虽有板书,但缺乏美感;有的少板书甚至无板书。如地理、英语的板书设计便是这样。
(2)有的教学目标设计有明显的硬伤,边缘学科知识有待弥补。
如:高中语文这堂优质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借景抒情”,但教学环节则有脱节现象,可能是疏忽,但作为优质课应该尽量避免。地理课在讲地转偏力时,通过滴墨水这一实验虽然不错,但美中不足的是:可能仍然会有学生不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这里应把物理学上的惯性知识给学生讲一下,这样做到地理与物理学科知识的渗透,学生更好懂。
(3)教材发掘不深,课程资源开发不够。如历史的“洋务运动”以甲午海战失败告终这一要点。教师应点到:今年恰恰是甲午海战110周年(1894)。而讲课的那天----9月19日,恰巧在75年的昨天,日本发动了“9.18”事变。如果我们教师开发了这些课程资源,从中就可以自然引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一爱国主题,如能做到这一点则相当完美了。可惜我们的教师却没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没有突出中国百年近代史其实就是一部爱国史这一观点。对此,我们深感惋惜。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性这一特点的准确把握还需进一步改进。
这七堂课或多或少,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性这一特点的准确把握上还存在缺陷。表现在:有的把辅助手段当成主要手段,课堂上少板书;有的更把辅助手段当成了唯一手段。其教学板书,黑板上仅有一个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庐山面目,按苏轼的观点,山外之人清醒。作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存在以上不足在所难免,但是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水灵鲜活的课堂教学绽放芳香。总之,这七位青年教师的优质课,使我们看到广汉中学的未来和希望,广汉中学的未来和希望在广汉中学青年教师的身上。在此,我想借用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中的这句话作为结束:“少年强则国强。”那么我们广汉中学,青年教师强则我们广汉中学强。广汉中学的青年教师们:努力吧!广汉中学的未来是你们的,广汉中学的希望在你们身上!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