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处落笔,小处开掘——2005年省优质课听后感

作者: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刘志红  时间:2006/5/16 22:48:1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省级优质课比赛可谓是人才济济,这里课堂艺术如百花齐放,群英荟萃。先进的教学理念碰撞之际是最能迸发火花的时刻,也正是听课者受益最大的地方。 
  总体观之,优秀的课堂总是老师能用简洁凝练的课堂语言,把一块小石子投入学生的心湖,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让他们开动脑筋,积极展示自我感悟。整节课学生既能统观全文,明其要义,又能贴近语言本身,赏析品评。老师不急不徐,适时引导点评,如抽丝剥茧般,和学生一起领略语言的魅力,让每个人的心头都飞出美丽的蝴蝶! 
  认真地探究一下优秀课堂的成功秘诀,我大致梳理以下几点: 
  一、面对富有挑战性的长篇,授课者能巧妙地利用故事梗概法或思路梳理法,让学生在整体阅读层面学有所得,然后就给自己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或结合文本朗读,或针对情节分析,抑或人物形象评述,精美语段点评,甚至还有近似于课堂练笔的感悟写作交流。这种大处落笔的方法似乎深受中国国画的影响,神思的把握定下了赏析品评的基础和基调。于是课堂以下的流程就进入了自由自在的境界。当然此自由自在,指的是老师能够从个性特点出发,扬己之长;从学生兴趣出发,激生之情;从文本特点出发,把其精髓。诸如《边城》的故事梗概简介,能让学生很快进入情景;《林黛玉进贾府》的重要场景、重要人物梳理让学生能把握全篇,明白本文在全书的作用及课堂学习的目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紧扣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让学生概述故事情节;《雷雨》干脆就省去了这一环,直奔人物特点分析,可谓之挂一漏万,直奔主题。《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用了最朴实的行文思路梳理法帮学生进行整体阅读。 
  二、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开掘的小处并泼墨式的展开,是一位授课者精心思考设计的关键之处,也是这节课大家更为关注的“亮点”。在众所周知的文本上做文章,就需要有大胆的舍弃,大胆的选择,大胆的开掘。这里是教师思维品质展示的最鲜明之处,这里是学生情致激发的最动人之处。这里也许是争论的面红耳赤,各自佩服对方的观点;这里也许是静悄悄的纸上“谈兵”,神思飞扬又互相碰撞。 
  如《我若为王》,经过范读和分析,学生很快理清捧“王”其实是捧“王权”,于是下面的内容由“捧王”的表现展开,既依据文本分析概括了“捧王”的不同方式,又探究了“王”寂寞、孤独的原因。当大家都认识到了“王”只是个“奴隶的首领”时,也就理解了“为王的我”为何要做“暴君”抑或说“明君”,“我”不能做“王”,也不愿做“王”,那做什么?文章的中心水到渠成地流出——“作真的人”!这种分析的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当然和文章本身有关,但授课者由结尾的“不愿为王”说起,巧设疑问,由“果”推“因”,非常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使每位听课者在循循善诱之下轻松地理解透了文章。至此,文本学习的任务似已完成,授课者又延宕到现实,让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中的现实人的“奴性”的一些情景,不但要求学生提高对生活的观察思考,更是从认识层面上阐释了语文课程学习的社会功用,它具有指导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作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这里得以水乳交融般的实现。 
  《这个世界的音乐》授课者紧扣“音乐”二字做文章,在梳理清楚音乐的特性、本文写到的音乐以及动物为何需要音乐这些说明的要点后,很快就进入到自由发挥的领域。让学生观赏画面、倾听声音,甚至又引入布封所写的《天鹅》里的一段文字,在富有唯美色彩的音乐和画面下,学生被深深地感染了,他们激动着,迫不及待的要描述自己心中的“音乐”。 
  《雷雨》一课看似挂一漏万,实则在对周朴园的分析评价中早已把文章的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融入其中,看似不显眼的“三十年前”是授课者精心拈出的一个切入点,然后再穿插曹禺本人的理解评价,把对人物的认识由平面走向了立体。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开掘时设置了几个问题,即,如何认识杜十娘的沉宝,她为何不用百宝箱摆脱困境,杜十娘死得值不值,从而把探究引向了深层的社会层面。 
  《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这节课引入了学生的对话表演,从而让学生对庄子的不慕权贵有了真切地感受,再读作者对庄子的评价就容易理解和阐释了。文章的精彩部分更在于有关树和月亮的描写,授课者也正是在这里展开思考探究,从而借助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理解了庄子的那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三、从文本类型上来说,文言文是极富有挑战性的。它的难点在于如何处理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的问题。这二者的相互融合是本届优质课呈现出来的方法,而且融合后的侧重点在于文章的鉴赏方面。如《陈情表》的处理就非常的流畅自如,当然和文本的饱含深情,且这种情感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有关。课堂就从李密的两难处境入手,让学生把自己放在晋武帝的位置来解读,依循文章的脉络探究了动之以亲情、晓之以孝礼,最后又回归到忠孝之情的双全之策。整节课学生与老师都有倾情投入的感觉,这是老师的功劳。《赤壁赋》文章的线条梳理得分明,分析得透彻,教师引导到位。 
  四、本届优质课还有一个总体感觉,课件不再花哨,而是真正和课堂内容、氛围相协调。从审美的角度看,大有唯美之趋势。这种对美的追求值得提倡,语文课就需要这样的美的氛围、美的欣赏。从文本角度看,引入他文来佐证、引入名家评点来阐释、引入新闻播报来渲染无疑又拓展了课堂内容。在多媒体使用方面,我想这些还不够,这将是留给下一界高手思考探究的又一个话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