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900字。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姓名、县(市、区)、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3.答题卡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祝福》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在这百年间,《祝福》曾多次被改编成影视戏剧作品上演。最早的《祝福》改编作品可以追溯到1946年。
1946年5月6日,雪声剧团在上海明星大戏院彩排了根据鲁迅小说改编而成的越剧《祥林嫂》,第二天公演后一举成名,轰动了整个上海。但戏剧安排了阿牛与祥林嫂的恋爱情节,这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原著的批判精神。1956年10月,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上海越剧院重新改编、演出了越剧《祥林嫂》。这版《祥林嫂》在剧情上做了较大的改动,删除了祥林嫂的恋爱情节,增加了祥林嫂怒砍门槛的情节,修改后的版本更好地表现了鲁迅原著精神。
进入21世纪,改编者们不再将“忠实于原著”作为唯一的改编方式与评价标准,他们更倾向于将自己对原著的理解融入改编中去。2002年上演的淮剧《祥林嫂》,对贺老六的人物塑造更为大胆,贺老六不再是原著中“强盗式”的人物而是帮助祥林嫂逃跑的恩人,两人的结合不再是出于“被迫”或“同情”(越剧与电影)而是出于“爱”。
改编者在进行文学改编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反映在改编作品中。《祝福》的改编也是如此,在《祝福》改编的七十多年间,改编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投射出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首先,改编作品多是地方戏曲。在《祝福》的影视戏剧改编作品中,戏剧类改编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除却一部电影改编作品外,其他十余部作品均是戏剧改编,且大多是地方戏改编。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国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戏曲改革运动有很大关系。其次,改编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阶级意识。这种阶级意识主要表现在对底层人物形象的拔高上面。在原著中,祥林嫂的小叔子是买卖祥林嫂的帮凶,是他按住挣扎的祥林嫂与贺老六拜堂成亲的。但是几乎在所有的《祝福》改编作品中,小叔子都不愿卖掉嫂嫂,有的甚至还劝说、协助祥林嫂出逃。小叔子从婆婆的帮凶转变成了暗递消息的使者。可以说,在小说《祝福》的影视戏剧化过程中,底层人民因贫穷而产生的内心的“恶”被有意遮蔽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劳动人民身上“淳朴”特质的强化。
小说的影视戏剧化过程也是一个文体转化的过程。为了使这些改编后的影视戏剧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更为契合,改编者在改编时往往会根据不同文体各自的特点对原著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动。首先,文体形式影响情节发展。在原著中,关于贺老六与阿毛的死,鲁迅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父子二人的死更像是推动祥林嫂“回来”的“工具”——鲁迅让父子二人先后去世,这样一来,祥林嫂先是失去依靠然后再失去寄托,于是她不得不再次回到鲁镇做工。但在《祝福》的影视戏剧改编作品中,改编者几乎都将贺老六与阿毛的死安排在同一天。在越剧中,病榻上的贺老六正与祥林嫂交代后事,祥林嫂在听到门外人喊“抓狼”后连忙去密林中寻找阿毛,但她从早找到晚也只找回阿毛一只带血的小鞋子。同时,文体形式决定叙述方式。在原著中,祥林嫂不幸的故事是由“我”写下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而在各改编版本的《祥林嫂》中,改编者无一例外地均采用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代替了“我”的叙述——从祥林嫂的出逃开始,期间经历了鲁镇做工、被迫二嫁、贺老六与阿毛身死、再回鲁镇、最后走向死亡,改编后的戏剧影视作品以顺序的方式演绎祥林嫂的一生。
(摘编自苏冉《改编作为一面镜子——鲁迅小说<祝福>的媒介转换之路》)
材料二:
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名著和经典,就在于它有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是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其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也已为数代读者所认可。因此,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不能随心所欲地滥改和演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发表距今已有百年时间的文学作品《祝福》,多次被改编成影视戏剧作品,最早的在其发表后的二十年左右。
B. 1946年根据鲁迅小说改编而成的越剧《祥林嫂》虽然添加了恋爱情节,但并未违背“忠实于原著”的原则。
C. 《祝福》的影视戏剧改编作品中大多是地方戏,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进行的戏曲改革运动引起的。
D. 夏衍认为,为使改编后拍成的电影对人民群众有更大的教育意义,改编要尽量忠实于原著,也要力求革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将贺老六由“强盗式”人物转变为祥林嫂的恩人,体现了改编者将自身对原著的理解融入改编的倾向。
B. 遮蔽底层人民内心的“恶”,强化其“淳朴”的特质,可见,《祝福》改编者存在着明显的阶级意识。
C. 在各改编版本的《祥林嫂》中,改编者均采用全知视角代替原著中“我”的叙述视角,这一叙述方式的变化是由文体形式决定的。
D. 如果观众没有得到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说明改编者没有把握好改编的原则和尺度,没有做到对作品的忠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改编自茨威格同名小说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将原作的故事背景改在了中国,但剧情、意识和情节都合理地体现了中国式思维。
B. 改编自苏童小说《妻妾成群》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加入了大红灯笼这个具有象征性的道具,以及假怀孕这一情节,使矛盾更加深化。
C. 改编自金庸同名小说的94版电影《天龙八部》,将时间压缩到了一个半小时,虽然情节整体性不足,但演员的演技高超,引发了广泛的热议。
D. 改编自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的电影《红高粱》,对原作的感觉把握得十分到位,将原作中的文字感通过画面表达得十分贴切,获奖无数。
4. 学者苏冉认为:“改编就像一面‘镜子’,会将多种社会因素反映在改编后的作品中;从一种艺术媒介到另一种艺术媒介,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材料一中提到了两面“镜子”及其作用,请简要概括。(5分)
5. 对于1956年版电影《祥林嫂》添加祥林嫂怒砍门槛情节的这一做法,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不符合原著精神,是败笔。也有人认为,这无可厚非,体现了改编的创造性,是妙笔。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本
李启发
阳光在草叶上跳跃。
米桑很有节奏地挥动着镰刀。薄薄的刀页紧贴着地面飞快划动,发出细密的沙啦沙啦的声响。那些被惊吓到的小虫子,乱纷纷地爬出来或是飞起来。刀锋过处,野草野菜应声而倒,全被米桑很熟练地收拢成一大把。割下的草把子在米桑身后一把一把排开,排出好远。
米桑心想,这厂子先前是那么热闹,这才一年多,就荒草横生啦,再不收拾一下,就太可惜啦。
这是米桑的儿子米松用米家寨的小学校改建而成的家具厂。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