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期中考试语文学生作文

作者:佚名  时间:2018/11/25 15:11:5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①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装有木块、气球、皮筋、泡沫、轮子等物品的工具箱,让学生做成汽车或船。这是芬兰某学校的一个物理课学习项目,目的是在学科学习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
  ②某大学将农场劳动设为必修课,作为毕业通行证。临近期末,该校学生在夜幕下风雨中,依然打着手电在校农场栽种油菜。
  ③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妈妈,我帮你拖地吧!”“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
  ④某学生犯错,班主任宣布:罚擦黑板或者打扫教室卫生一周。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2、建议参照2018年全国高考评分标准,以44分为基准分评分。
  例文:
  适度劳动,点亮教育之路
  淄博  董一凡
  了解芬兰用劳动滋润教育,焕发学生劳动精神;老师要求学生用劳动弥补过错,将功补罪,劳动之于教育的独特作用唤起了人们的思考。而当看到某大学学生为获取华业证不惜冒雨种油菜,母亲果断拒绝“笨手笨脚”的孩子帮忙擦地的申请,也更是引起我们对如何利用劳动辅之以教育的质疑。对此,我答:适度劳动方可照亮教育之路。
  劳动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它能在人体脑力运转的基础上发挥人的四肢协调能力,更有助于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根源,与教育稼接方可深化学生对劳动精神的认识,不忘祖辈的所创造的劳动结晶,用劳动筑造中国未来,邓小平曾说过:“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劳动的过程也可视作实践的过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与发展真理。
  芬兰学校的做法可谓是教育探索过程中的成功样版,它不再将物理课局限于书本,而是为学生打造手脑并用的课堂,力求让所学理论与现实实践相结合,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并在此期间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将教学生做学问与做人融汇贯通。
  但水至清则无鱼,矛盾贯穿劳动与教育结合的始终,劳动犹如花香,适度注入可沁人心脾,一旦大肆发扬也便沦为刺鼻的臭味,因此可见,对于劳动的利用更是需要秉持适度原则。像如某大学将劳动设为必修课,初衷是好却造成了学生冒雨种地现象,令人哭笑不得,此类情况也便让劳动成为个人利益的奴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此类劳动早已变了质。再看那一位用适度劳动惩罚学生的老师,不仅可以让学生铭记错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真正使得劳动深入人心,内化于个人的精神品质。
  家庭教育之于劳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母亲的作法阻隔了孩子参与劳动的途径,这种作法更是不值得提倡的。
  对于在硬式教育中成长的我们,更需要认真对待劳动,适度劳动,点亮教育之路,培养劳动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增添力量!
  点评:
  劳动过为强制不可,但却不意味着不劳动,劳动之于家庭教育更是十分重要的。那位母亲的作法阻隔了孩子参与劳动的途径,封锁了孩子对劳动的探索,这种作法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是不值得提倡的。
  而放眼当下,针对于浸泡于硬式教育中的我们,更不能鼠目寸光,空守文字性知识的空板凳,世界之美需要我们打开天窗用劳动去欣赏。经世致用,奉献他人,奉献社会,创造人生价值,将被教育的力量发挥至最大化。
  适度劳动,点亮教育之路,让我们协手一同将劳动融入教育,激发学生潜能,将劳动精神根植于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