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山东省高考同题作文赏析

作者:不详  时间:2009/6/15 6:33:41  来源:zhangruyou转发  人气:
  2009年山东省高考同题作文赏析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2、自定立意。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
  分析:作文题历来在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能力上占据重要位置。与2008年的题目相比,《见证》降低了审题难度,有利于推进山东省素质教育的改革;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阅读社会、思考身边发生的重大事件。回顾反思社会热点及人生经历,可以写国家、自己经历的风风雨雨及感动、愉悦、兴奋、愤怒的种种事件。在选材和立意方面,这么多的角度、这样大的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多种类型考生的写作需要,对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写作水平非常有利。它不仅可以考查考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多方面的材料积累,能够较充分地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目标要求,而且还涉及审美、智慧、情操、人格、价值体系建构等诸多方面,对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有较高的要求。
  见证刘玉堂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分子,最值得称道和自豪的大概是:我们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见证者!我们参与并见证了多少重大的或一般的历史事件呀,单是去年,我们就经历并见证了最悲和最喜的两件大事,汶川地震与北京奥运。我们还更多地参与并见证了日常生活中的庸常琐事,比方改革开放三十年间逐步富起来的点点滴滴及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等等。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和见证者,却又常常不是记录者。冯骥才先生说,历史有两本,秦始皇写一本,孟姜女写另一本。谁的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我相信是后者。长城在秦始皇的历史里,是功能,是意义;而在孟姜女的历史里,则是血和泪,是细节。
  人们对汶川大地震的见证,也大都是细节,是那些始终默默无语的战士,是那个在大庭广众面前袒胸露乳给孩子喂奶的女警察,是那个像翅膀一样张开双臂护住了四个孩子而自己却被锯掉了双臂才将活着的孩子解救出来的老师,还有震中毁坏的校舍是政府办公大楼的三十倍等等。
  而细节是最真实也最可久传的。人民的见证使历史的真相不至于谬传,也可以使掩埋于历史尘埃中的真相得以重见天日。当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刚刚被揭示出来的时候,甭说大屠杀的制造者侵华日军不认可,就是一般中国人,也有好多不相信。但随着先前并不曾见于任何历史档案的无数亲历者、见证者的揭露与控诉,历史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了!
  普通百姓的见证,还可以使事实得以澄清,避免误解或使冤假错案得以平反昭雪。一位同事的自行车带头天晚上被人扎了,他怀疑是另一位毛病较多而平时跟他关系又不怎么好的同志干的。他跟我说过之后,我即告诉他,绝对不是他干的,因为头天晚上他始终跟我在一起,另外他毛病虽多但还不至于下作到扎你车带的地步——避免了一场争斗。当然见证了还要敢于作证,这也是做人的基本素质。
  我至今仍记得伊•勒•伍德沃德在《英国简史》序言中的话:历史学家在追述少数流芳百世的人物时应永远记住还有许许多多未留下踪迹的人们。他们可能是千百年前的农夫或工匠,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随时可能屈从于入侵者的暴力;他们也可能是千千万万个小康境遇的无名小卒,但他们同样是历史的见证者,因了他们的见证与述说,我们才看到了历史的表情,历史也才更加真实、生动和丰富。(本文作者为山东省作协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乡村温柔》等)
  见证孙赛波
  江南小镇,细雨迷蒙,一条石板小路见证了岁月的沧桑……
  皇甫村现在心情非常复杂,接到上峰的通知,必须马上赶到渡口集中,准备转道香港去台湾。他潜伏下来不是相信国军要反攻大陆的誓言,而是舍不得阿莲和她肚子里的孩子。但是现在,他不得不走了,如果不走,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不说,阿莲母子也不堪设想,他知道自己人的手段。踏着脚下的石板路,他的心阴得快要窒息了。
  走了无数次的石板路,见证了他对阿莲的无限依恋……
  皇甫村就这样走了。阿莲怎么也想不通,自己那优雅而本分的丈夫怎么就无端地消失了。药店的老板也奇怪这个精明能干的伙计怎么就不来上班了。敏感的政治家们也好像嗅出了什么味道,不停地来家里问皇甫村的下落。然而,阿莲怎么会知道呢?她只能去问那条和皇甫村一起漫步过、追逐过的石板路,自己的丈夫到哪儿去了?
  孩子出生了,会跑了,能跳了。孩子被石板路脚了,阿莲笑嘻嘻地跺一脚那不言不语的路。有人劝她再找个人过吧,她摇头再摇头。后来,孩子上学了,各种运动来了。石板路不再安静。孩子哭着回家了,有同学说他是特务的孩子。然后她也被游街了,有革命家怀疑她是特务家属。她被押着走过石板路。她的血滴下来,却马上被无数脚步踩踏得无影无踪,什么也没有留下。
  她死也不承认自己的丈夫是特务。虽然她也不能解释皇甫村突然消失的原因。她被罚扫大街,每天都在石板路上走很多个来回。扫大街是没有什么收入的,都是大街上的街坊们你一粥我一饭地喂着孩子。
  石板路依然无言。
  阿莲老了,石板路还是那样沉默。终于有了皇甫村的消息,原来他真的去了台湾!原来他真的是特务!在别人团聚的欢歌中,阿莲羞愤而死!已经是父亲的孩子,扶着母亲的灵柩哭着经过了那条石板路。他拒绝见自己的父亲皇甫村。
  上面有了政策,开发这片地区,要把所有的石板路拓宽成柏油马路,两侧的房子都盖成楼房,然而小镇的人却对此很不乐意。他们习惯于那条老街,那片老树。然而,他们是无能为力的。轰隆隆的机车就要来了,石板路只能在梦里了。
  工程还没开展就停了,进驻的工程队换了另外一批人。石板下铺了下水道,厨房里有了油烟机,空房子改造成了旅馆,一批批的游人来了,踏着石板路的脚步也轻快起来。据说这些都是皇甫村做的。
  父子两人相拥在街口,默默无言。只有石板路见证着一切。
  (本文作者为淄博怡中外国语学校教师)
  见证刘玉栋
  刚去了一趟沂蒙山。要说见证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也许没有比这片土地更具有代表性的了。几十年前,这里是有名的贫困地区,这里的人们所经历的苦难和艰辛,只有这片土地可以见证。
  尽管我不是沂蒙山人,但我对这片土地并不陌生。记得三十年前,在我五六岁时,跟随做地质队员的父亲在沂蒙山区的一个小山村里住过一段时间。住在村里一间石头垒成的小房子里,房东一家特别热情纯朴,隔三岔五的,总是往我口袋里塞几块地瓜干或几个板栗什么的。在我们吃饭时,房东家的两个孩子老是扶着门框看,母亲掰一块馒头给他们,他们不要,咬着手指头,扭身跑掉了。接着,就能听到房东大婶训斥他们的声音。父亲过意不去,便把一双半旧的翻毛皮鞋送给房东,房东如获至宝,咧着嘴高兴得不知道说什么好。没想到我们离开的时候,房东大婶摊了厚厚的一摞煎饼送过来。这让父亲特别不好意思,要知道,这样的煎饼他们平时是不舍得吃的。直到多年后,父母想起来还在感叹:那里的人太好了,就是日子过得苦。由于交通闭塞,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大山。
  上个月末,我再次走进沂蒙山。满山层峦叠翠,汽车沿着崎岖的盘山路,开往山区的腹地,沿途的山坡上种满果树,偶尔露出一间小石屋来,显得那么亲切,但那不是村庄,那只是看园的屋子。山区的村庄里,红色的砖瓦房掩映在一片片的翠绿中,如同刚让清水洗过一样。麦黄时节,正是杏和樱桃成熟时,在一个山村的拐角处,我看到一箱箱的杏正被装上汽车。同行的朋友说,明天一早,这些新鲜的水果就被摆在大城市的超市里了。想想一点都不错,如今的沂蒙山村,大都通了公路。这里,早已不是闭塞偏僻的代名词。最重要的是,农民收获的果实,当天就能换回钞票来。不知是有意无意,我又回头瞅了眼那个搬水果筐的小伙子,看到他的脚下,穿着一双干净的白色旅游鞋。
  我不想说过多的好话。我只想从一个小小的层面,来见证山区的变化。
  真正能见证生存在这里的人们的喜怒哀乐的,还是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还是这片土地。(本文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天黑前回家》)
  见证刘俊贤
  时钟已经敲过午夜12时了,我无精打采地托着腮趴在书桌上,面前是摊开着的空白的作文本,我心不在焉地翻着作文选……那时我8岁;在小红花征文的考场上,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着一位我敬爱的老师,不久,一篇漂亮的小作文诞生了……那时我12岁;“最终他和她走到了一起,在那个醉人的大雪纷飞的冬季”,我轻吟着我的第一篇小说的结尾……那时我16岁;我含泪拿起笔,在毕业典礼那天静谧的夜里,在陪我寒窗苦读的浅粉色的台灯下,用最真挚最朴实的语言写下了我的青春……那时的我18岁。是的,我的笔,我的文字,见证了我的成长,见证了我滋润心灵的努力,见证了我在大千世界中的思考,也见证了我眼中的社会变迁。人类是一种矛盾的动物,一面是紧锁在大地上的被束缚的肉身,一面是仰望天空的放荡不羁的灵魂,于是,我们创造了文字,学会了写作。因而,语言文字成为了见证悠久历史的载体,每个人的文字,也成为了见证我们成长和提升的媒介。
  我不知道是从何时疯狂地爱上了写字的感觉,从那个懵懂的只会用华丽优美的辞藻编造故事的小女孩,到我手写我心,真正用眼睛去观察生活,用心去抒写生活的成熟的思考者,这其中的变化,便见证了我心灵成长的轨迹,见证了我所处的社会环境对我潜移默化的塑造。这使我想起了莎翁的话:“我的语言高高飞起,我的思想滞留地下;没有思想的言语永远不会上升天界。”
  我还记得我写下的这些文字:“雪地里,一位维修电路的抢险人员被冰冷的雪水包围……”;“在地震后一百多个小时后,奇迹发生了,一个正在啼哭的婴儿在母亲柔弱而坚强的身躯下保住了生命,而他的母亲只留下了嘴角的一抹微笑……”;“看啊,中国小伙仲满赢了,他刷新了历史……”;“生命无常,珍惜现在,让我们为逝世的法航旅客默哀,也充实地过好每一个幸福的日子。”我可爱的文字们见证了祖国多灾多难的那些日子,见证了人们心底最美的爱,见证了我们值得骄傲的时刻,见证了我对人生的感悟和感动的瞬间,见证了……我用我的笔将最宝贵的瞬间定格。
  一部司马迁用血泪凝结的《史记》见证了饱含社会万象的历史,也见证了自我的救赎;史铁生用不健全的身体写出的完美的《病隙碎笔》见证了精神坚毅的伟大,也见证了语言文字是与灵魂对话最有力的途径;而我,用我的笔,把我的爱、我的感动融入我的文字中,去见证一段属于自己的永不褪色的回忆。
  我想我厚厚的作文本终于有了名字,叫做“见证”。
  (本文作者为山东省实验中学2009年高考保送生)
  见证林少华
  清明,清明节,母亲离世后的第二个清明节。
  我点燃三炷香,默默跪下去,跪在母亲遗像前,跪在母亲面前。窗子已经打开,一缕青烟朝窗口缓缓飘移,飘向远在一千多公里外故乡荒凉的山坡,飘去母亲寂静的墓前……
  良久,我站起身,从壁橱深处小心捧出一个长方形浅底纸盒,慢慢打开,凝视和抚摸里面的一块布。我把脸贴了上去,泪水从心底涌起。
  那是极普通的布,是母亲生前用了几十年的一方包袱皮。大约一米见方。白底,仿佛五线谱的五条绿色细线交织出小小的方格,上面等距缀满手指肚大小的树叶和谷粒般的小樱桃。整块布基本完好,只是四个角明显拉长,而且破了,有不规则的小洞和豁口——数十年间,四个角不知在母亲手里拉了多少次,系了多少次,解了多少次,摩挲了多少次……
  一般说来,北方乡亲们大多喜欢红色粉色等更艳更花的布料,而母亲却选择了较为素朴的图案。这是为什么呢?不错,肯定是樱桃,无论锯齿形叶片还是细柄顶端那楚楚可怜的小小的圆果,都显然是家乡最常见的本土樱桃。我想起来了,老屋前后就有这样的樱桃树。前面菜园东南角有一棵,后窗有一棵。樱桃是家乡最先熟的水果。端午节前后,一点点由绿变白,由白变黄,再由黄变红。由黄变红是最让人嘴馋的阶段。忽然某天早上,去园里割韮菜回来的母亲喊我们吃樱桃。但见樱桃用一片向日葵叶子托着,圆圆的,滴溜溜地圆,红红的,娇滴滴地红。张口投到嘴里,甜甜的汁液立刻在舌尖炸开。母亲只是站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记忆中,母亲从不曾把樱桃放到自己嘴里。我陡然明白了母亲选择这樱桃图案的理由:几十年前那一时刻站在农村供销社柜台前的母亲,眼前一定闪出了自家房前屋后那两棵樱桃树,闪出了樱桃树下她的六个孩子:樱桃脸蛋,樱桃嘴唇,樱桃眼珠……
  我把嘴唇和鼻端慢慢贴在缀满樱桃的包袱皮上。一股久违而又熟悉的母亲身上特有的气味和温馨,恍惚之间,好像钻进了五十多年前漫漫冬夜里讲故事的母亲的被窝,坐在了在炕上低头纳鞋底或缝棉衣的母亲的身旁,穿上了母亲一针一线做的棉衣和棉鞋……
  父亲和大妹告诉我,这方包袱皮包过我们六个子女的衣服。相继包了几十年,冬天的,夏天的,新的,旧的,破的。但几乎没包过母亲自己的衣服。日子过得最艰难的时候,母亲甚至没有去外婆家穿的单裤,没有冬天穿的棉裤。
  而今,母亲去了,包袱皮空了。一方空了的包袱皮,不再包的包袱皮……
  这是见证吗?是的,这也是见证,母爱的见证。而这是人世间最不需要见证的爱和最为充满爱的见证。(本文作者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译有《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等32卷村上春树文集)
  见证常跃强
  题解:题目叫“见证”,宽泛大世界,如果面面写,难坏托尔斯泰!“一滴水里的海”,独特又独到,才是真理解。是为见证。
  咸庄,是我姨家,那里有一大片一大片白花花的盐碱地,长着埋没孩子的绿莹莹的碱蓬蓬棵。羊吃、猪吃,人到灾荒年时也吃。小时候我常到这个村庄里去。
  因为我爱着那个村子里的一口带有桔橰的老井。
  它让我觉得很是神奇!
  于是,逢到去姨家走亲戚,我就经常到那个带有桔橰的老井上去玩。
  在那个老井旁边,我认识了一位老女人。老女人常常掐着草帽辫子,在井台旁边走来走去。你能看得出来,这个老女人在年轻的时候是个美人:她是那种标准的鹅蛋形的脸,眼睛顾盼有神,身材适中,快50岁的人了,还是那么杨柳细腰的,确实很难得。然而她竟是个塌鼻子,鼻孔向上翻着,有一种鼻孔朝天的感觉。
  这实在让人觉得不美好。
  咸庄村子不大,谁家来了亲戚,一个街的人都知道,我想,她一定认识我,知道我是谁家的亲戚,可是她从来也不跟我搭话。我也不和她搭话,因为她那个塌鼻子实在让人觉得神秘而恐怖。
  回到姨家,我就问大姨:她那个塌鼻子是怎么回事呀?
  大姨一听,就掩着嘴笑,末了终于忍不住了,就哈哈地放肆地笑了起来。她说:你说的是秦二妮吧……
  我说我不知道她叫什么,反正她是塌鼻子。
  是她,姨说,神情就凝重了:你和她说话了没有?
  我说:我又不认识她,我和她说什么话呢?
  这就对了!大姨把眉头舒展开,叮嘱我说:你千万不要搭理她。
  随后,大姨就和我娘说起了这件事。
  她们一边说一边笑,她们的说笑令我似懂非懂。大姨说那个女人在旧社会是开明门子的,扫一扫炕席就留人。因为太乱,就得了杨梅大疮,好不容易治好了,可到末了仍是落下了个塌鼻子。
  后来,大姨还讲了一个她的故事,但只是一种猜测,因为没有目击者——
  —日伪时期,咸庄旁边有一座炮楼,里面住着一个小队的汉奸。有一回,炮楼里的汉奸要出来扫荡,他们出来扫荡必从咸庄路过。八路军游击队知道了这个消息,就埋伏下了,要消灭掉这些汉奸。那一天,秦二妮扛着个竹耙子,㧟着一个荆条筐,早早地就到汉奸经过的路边地里去搂柴火去了。天半晌的时候,一伙汉奸骑着马就从炮楼里出来了。这队人马从她身边经过的时候,她给汉奸使眼色,还把大拇指和食指撇开,做了个“八”的手势,汉奸一看就明白了,拉马回头就回了炮楼。游击队设伏落了空。秦二妮起了坏作用。当时的抗日区政府把她抓起来审问,她不承认,后来又组织群众批斗她,过“筛子”过“箩”,把她推来拥去,批斗得不轻……
  后来解放了,这些年才松懈下来了。
  当时大姨说的这些年,也就是20世纪的50年代末。
  吾生也晚,没有赶上抗日战争那个年代。然而那个“塌鼻子”女人,确实从一个侧面让我见证了那个年代的历史。(本文作者为我省知名作家。作品有《常跃强中短篇小说选》、散文集《从故乡到远方》等)
  见证鲁先圣
  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进程,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可歌可泣的复兴时段。可以说,没有另外一个30年,像这个30年一样取得了这样辉煌的发展成就,让一个饱受屈辱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扬眉吐气。有幸生活在这个时段的每一个人,我们都是历史的见证。
  我198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故乡的县城工作。那个时候的县城只有一条大街,因为没有路灯,一到晚上,整个小城就漆黑一片了。县里只有几辆北京212吉普车,只有书记县长外出才派吉普车。县城距离省城200多公里,书记县长去省里开会办事的时候,我们这些秘书和司机等随从人员,前一天下午就开始做准备,带有关资料,洗刷用具,汽车加油,花几个小时打长途电话。然后给每一个出发的人下通知,当日早六点招待所统一就餐,七点准时出发。吉普车在坑坑洼洼的柏油路上一路颠簸前行,中午也就走一半的行程,要在路边的小饭店吃饭。下午继续出发,大约下午四点到达省城。
  那个时候我刚刚20岁出头,领导常说,我是很幸运的,县城里有几个人来过省城啊!到了省城,领导开会办事的时候,司机就带着我们逛大街,逛商场,逛公园。因为来的时候同事和家人早就交代了,我们回去要给他们讲省城的样子,捎省城的物品,大家都没有机会来省城啊。
  开完会办完事了,同样,要花一整天的时间才能回到县城。
  像这样的机会,并不是每一个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有的,一年有一次随领导出这样的远门就很幸运了。
  时间仅仅过去了20多年,尽管我早已经来省城,但是,故乡的人们也常常到我这里来,我也常常回故乡的县城去。他们动身的时候给我一个电话,一个多小时就来了,来了办事开会,一般当天下午就回去了。很多时候是吃了晚饭再回去,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实在没有必要住宾馆了。
  而我的老母亲还在老家随大哥住,我现在差不多一个月回去一次,因为太方便了啊。在周末的时候,孩子做完了作业,一家人开车就走了,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像在省城串个门一样。
  30年的时光,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多么短暂,但是,我们的民族却发生了天翻地覆地变化。生活在这个年代的我们,应该为见证了这个变革而深感荣幸。(本文作者为《读者》杂志签约作家,著有散文集《苍茫人生》、《智者的幸福》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