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677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 ,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选自林庚《唐诗综论》,有删改)
材料二: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比“树”显得单纯,这是“木”的一个艺术特征。
B. “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C. 直指的意义因为固定所以易用,偏于类型;联想的意义因为游离所以难用,偏于个性。
D. 绿多样统一,而青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于是青山绿水,可以说是两种性格的体现。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诗中“木叶”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
B. “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
C.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妙处需要联想到“小龙团”茶泡在泉水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才能体会到。
D. 世界是绿色的,而春游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因为绿是具有多样统一性的谐和色调。
3. 结合材料三内容分析,下列诗词名句中的“青”与绿无关的一项是( )
A.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C.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D.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和控制。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小团月”与“小龙团”在字的意义上有何不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错误,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一“木”具有着一般“木头”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可见,是“木头”等的影子,而不是双重形象。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变形记(节选)
卡夫卡
①大概在变形一个月以后,妹妹葛蕾特注意到了格里高尔新发现的娱乐——他的脚总要在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黏液——于是她想到应该让他有更多地方可以活动,得把挡路的家具搬出去……
②在拖了至少一刻钟之后,母亲提出相反的意见,说这张柜子还是放在原处的好。不幸的是,妹妹却有不同的看法。母亲的劝说只能使她决心不仅仅搬走柜子和书桌。而且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