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50字。
《海燕》说课教案
秦皇岛市第八中学 杨再晨
一、教材的把握
(一)《海燕》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1、形象美
在苍茫的大海上,海燕那闪电般黑色的身影,那箭一般高傲飞翔的雄姿,那充满自信的叫喊,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勇敢之美。
2、语言美
具有强烈抒情性的语言
精练、形象、优美,有一定的跳跃性,节奏感强。
全诗语言充满激情,使人振奋。
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优美而有气势。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分析海燕的形象,应从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两方面来理解,但不宜过细。
难点在对象征手法的领会。要引导学生从作品整体和主要方面去领会象征意义,不纠缠细节,不过分渲染,以免牵强附会。
二、教法、学法的选择
语文课上对学生(特别是对初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形象的感染手段。学生受感染的过程一般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依据作者所提供的全部艺术细节,在自己的头脑里初步再现作品的境界,把握其中的主要形象,并在思想感情上跟作者产生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第二阶段是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作者曾经感受过的生活,据此,再逐步深入领会作者怎样按照自己的写作方式把他的感受凝聚成作品中的形象。到这一步,也只有到这一步,学生才能接受作者美学观的影响,变作者的追求为自己的追求。历来的教学经验证明:形象的感染是深入理解的基础,也是学生从作品中获取审美感的必经途径。
教《海燕》这篇作品,尤其离不开形象的感染。
《海燕》写于1901年,正是俄国第一次革命(1905年革命)的前夜。它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和乐观战斗的精神,号召人民群众跟沙皇专制制度进行决战。由于高度集中地表现了当时俄国革命群众的斗争要求,这首诗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作者高尔基也因此被誉为“俄国革命的海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