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一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 约14780字。
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下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可是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首先我们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要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木”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木”还会带来所暗示的颜色性。这是“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谈了“木”字在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表现里的两个特征,精彩至极。受其启发,这里从“时间”的角度,追溯“木叶”诗语生成的历史进程,这种追溯是期待建构一种新的富于自觉的“时间”意识的作品阅读和解释方式。
“木叶”诗语的起点是楚辞《九歌•湘夫人》。由于时间的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庚认为“木”有颜色的暗示性,“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是透些微黄的叶
子。
B.林庚对“木叶”的解读是以后来者的艺术眼光去阐释的,其中难免有某种“误读”。
C.林庚使用传统的“摘句”法对“木叶”进行鉴赏,忽略了“木叶”诗语发展中“时
间”的存在。
D.“木叶”突破地域局限,在更为广大的空间里被“使用”,意味着它的原始地域文化
痕迹完全消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用语绝对,这也说明这篇学
术随笔语言上未必严谨。
B.林庚认为“寒风扫高木”中“木”比“树”更显单纯,这种“摘句”法反映出中国
传统审美鉴赏的“自由”个性。
C.对于林庚《说“木叶”》中所议及的“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材料二的作者并没有表
示否定。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反映了诗人
自身的境遇。
3.下列诗文,能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一中“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的一项是(3分)
A.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B.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唐•李白《梁园吟》)
C.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晋•张翰《思吴江歌》)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南北朝柳恽有《捣衣诗》:“役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这首诗为何选用“木叶”一词,请结合诗歌内容和两则材料试作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他家挨着一条河。出门走几步,就到了河边。这条河不宽。河南岸都是大柳树。河里鱼不少,是个钓鱼的好地方。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钓鱼很有经验。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都是三四寸长的鲫鱼。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