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3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 约11290字。
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建筑的“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删和惯例。它们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们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罗马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就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我国古代建筑的类型丰富多彩。举凡宫殿坛庙、陵墓寺观、祠堂会馆、民居宅地、城市村镇、桥梁堤坝以及亭台楼阁、斋堂轩榭等,莫不各具特色……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第一的观念逐渐在人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法”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构件和它们的加工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材料一把建筑与做文章相类比,又采用打比喻、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浅显形象地说明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
C.材料二中认为,进入21世纪,“国际式”文化对地域性的传统文化构成严峻考验,中国的建筑文化正在受着猛烈的冲击。
D.传统精美的木工手艺渐渐消失,钟灵毓秀的庭院式住宅被清一色的钢筋混凝土堆叠的建筑所代替,这是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不仅是一人一时的创作,也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B.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原本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C.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但仍能满足同样的需要,解决同样的问题,表达同样的情感。
D.历史文化还是建筑文化的久远是衡量历史珍贵性的重要标志,我们对待多方面有自身优点的中国建筑文化,应该在改良、吸纳中传承。
3.“窗”在古人诗意的表达中,也表明窗子“可译性”的功用,如“复见窗户明”指出可译性“透明”功用。下列诗词句,表明“可译性”功用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B.腾烟透窗户,飞焰生栾栌。 ——【唐】刘禹锡《武陵观火诗》)
C.篱菊岩花俱秀发,清氛不断来窗户。——【宋】向子諲(yīn)《满江红•雁阵横空》
D.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宋】范成大《喜晴》)
4.材料一说,“建筑的‘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请简要说明(4分)
5.“崇洋”是中国建筑的乱象一,复制国外地标性建筑的山寨之作在不少城镇粉墨登场;我国四大一线城市2006年以来兴建的19座大型地标建筑中,主设计师为外国人的达15座之多,我国俨然成为国外建筑设计师建筑理念的“试验场”。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当下中国建筑的建议。(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千顶红帽子
程瑞嘉
①七十五岁的秋明老汉去了一趟徽州,回来的时候,像变了个人似的。
②十三岁那年,秋明的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为了不饿死,秋明辞别了双亲离开徽州老家。像当时的顺口溜说的:前世不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