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4
- 资源简介:
约9390字。
24 诗词曲五首
第一课时
《十五从军征》
【课时目标】
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体裁及写作背景,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歌。
2.掌握从意象、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方法。
3.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某些时期,战争频发,兵役制度严苛,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揭露封建社会残酷兵役制度的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二、追溯背景,介绍文体
1.写作背景。
汉朝时,北部边境时常受到匈奴的侵扰,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繁重,有些人一生几乎都在服兵役。《十五从军征》这首诗就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六十多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泪下。
2.文体知识。
乐府,古代音乐官署,秦及西汉惠帝时均设有“乐府令”。乐府的主要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后来,人们将乐府官署采集、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乐府诗集》,宋代郭茂倩编。书凡一百卷,分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包括乐曲原辞与后人仿作,其中有民间歌谣,也有文人作品。
设计思路??
通过对写作背景和文体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在头脑中对这首诗歌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有助于接下来深入地学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冢(zhǒng) 累累(lěi) 狗窦(dòu) 雉(zhì)
旅葵(kuí) 舂谷(chōng) 羹饭(gēng) 饴(yí)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少年十五参军出征,老翁八十才得还乡。路遇同乡把话问:“我的家中还有谁?”“从远处看那是您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诵读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