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设计14
- 资源简介:
约4540字。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生命中的“放逐”与“坚守”教学设计
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我们先来看本课的学习目标:
1. 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词豪放的风格。
2.通过品味语言和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感受苏轼词中旷达的情感。
3.深入理解苏轼圆融通达的处事思想和“宠辱不惊”的精神境界,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2、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过程:
我们来看一下本课的学习任务:历代失意文人在被政治放逐的状态中,大多没有放弃一份精神的坚守,这是因为坚守才会让他们的生命存在更有尊严和诗意,北宋的苏轼一生都在放逐中度过,却没有被生活打败,他精神上坚守的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完成苏轼的流放日记,用苏轼的口吻,写出他被贬黄州后,内心的挣扎与坚守。
我们布置了课前预习,让同学们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简单画出苏轼的政治人生轨迹图,诵读全诗。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在预习作业中,我看到同学们画的各式的轨迹图,有的是在地图上标注,有的是用文字箭头来表示,都可以显示出苏轼大半生的漂泊辗转。
老师,这里也找了一幅图,同学们,可以看一下,从眉山、汴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颖州、定州、惠州、儋州、最后病死常州。可以说苏轼的一生就是被放逐的一生,黄州是他的人生转折点,是他人生的低谷。因为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差点砍头,被贬到黄州后,做了一个没有一点实权的闲职,试想,这对于中国的士大夫来说,可说是最苦闷悲痛的事了,那么苏轼在黄州期间的作品会不会也浸染了这苦闷低沉的情愫,让我们走近他这个时期的代表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品一品这首词中蕴含的情感。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知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们先来齐读一遍诗歌,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正文与标题之间有一段话?这是什么?是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