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1-2022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
- 资源简介:
共33题,约15650字。
2021-2022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共5页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提到一座城市,人们往往会想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600岁的紫禁城见证着北京城的过往,拓荒牛雕塑标记着深圳的开拓进取,珠海大剧院"日月贝"讲述着“珠生于贝,贝生于海”的城市记忆,古典园林里生长着苏州的温婉……城市文化地标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象征,与人们产生紧密的情感连接、文化认同。
文化地标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在传播城市形象方面有巨大的流量效应。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打造新文化地标的现象也引起社会关注。
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文化地标首先应当与地理环境“不违和”。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融为一体,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还是如今兴起的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水为脉,整座古城获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体育场“鸟巢"充分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勾勒出现代北京的美丽风景。反之,若缺乏对自然的敬畏,滥造钢筋水泥地标,即便再大的"手笔",也与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一个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流淌着活生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走进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原样保留的铸造厂车间及生产设备,拉近了人们与老工业基地的时空距离;漫步福州修旧如旧的古厝间,曾经的老房子、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面对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街区、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进行合理适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成为广受认可的文化地标。
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文化地标还应当发挥服务公众的功能。地标建筑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力来自于活。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人们才能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文化的认知。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建院以来,为观众带来1万多场演出,开展大量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及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更加持久。
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必须丰富其审美内涵,完善其服务功能,让其在与公众的"紧密连接"中收获持久口碑和影响。
(选自《打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
材料二:
“文化地标”作为公共建筑,势必要把公共利益、大众审美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其风貌品质不能由少数人的喜好、审美决定,更不能罔顾专业建议和公众感受。从根本上管住“权力之手”、告别权力乱为,才能杜绝滥建“文化地标”。国家需要改革考核机制,引导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充分考虑当地财政承受能力,防止盲目花钱影响民生,从源头上制止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政府要完善决策机制,保障公共建设决策科学民主、公开透明,发挥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集体讨论等法定程序的作用,赋予专业人士更大的话语权。另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设计方案比选论证和公开公示制度,对于不符合城市定位、规划、设计要求的,或专家意见分歧较大、公示争议较大的,不得批准建筑设计方案。同时还要强化事后监督,对不担当、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的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绝不允许“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
停住滥建的手,也不能一拆了之。如此大兴土木已经造成浪费损失,通报之后,后续如何整改利用,考验着地方的管理智慧。“文化地标”体现的应是地域文化特色,是市民文化和心理认同,比如说到厦门人们会想到鼓浪屿,说到西藏会想到布达拉宫。与其滥建“文化地标”,不如“走心”思考如何理解大众文化的审美,吸纳合理创新的审美,打造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景点,让建筑艺术真正起到提升城市形象、彰显文化特色、增进人民福祉的作用。
(摘编自韩小乔《文化地标应名副其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各类文化地标大多成了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成了展示地方良好形象的最佳文化名片。
B.“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亲近自然”均要求文化地标在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上能和谐共生。
C.城市文化地标的设计方案要进行比选论证和公开公示,而专业建议和公众感受不可忽略。
D.文化地标是城市精神和文化的象征,从中人们既可以了解历史文化,又可以见识时代风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化地标,若是一味追求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就无法唤醒人们共同情感记忆。
B.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的建筑,如果想使它的形象更加亲切、持久,就需要把这些建筑装饰成现代气息,以博取更多人的眼球。
C.人们如果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那么这样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文化的认知。
D.城市文化地标建设要理解大众文化审美,要为人民增进福祉,把公共利益、大众审美与艺术性结合起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全属于城市文化地标的一项是( )(2分)
A.北京的鸟巢、水立方和“巨蛋”形国家大剧院。
B.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圣•索菲亚教堂。
C.上海的城隍庙和黄浦江。
D.杭州西湖的雷峰塔、断桥和宋城。
4.如何从根本上杜绝滥建“文化地标”?请结合材料二做简要概括。(每点不得超过20字)(4分)
5.结合材料一请简要说明“文化地标”的内涵。(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采 薇
鲁 迅
伯夷和叔齐转身向北,讨着饭,晓行夜宿,终于到了首阳山。
这确是理想的幽栖之所。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里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连看看也赏心悦目。他们满心高兴,用拄杖点着山径,一步一步挨上去,找到上面好像岩洞的处所,坐了下来。
这时候,太阳已经西沉。铺好羊皮袍,准备就睡之前,叔齐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