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边塞征战诗
- 资源简介:
约1890字。
古代诗歌鉴赏——边塞征战诗
顾名思义,边塞战争诗就是以边塞战争生活或边塞风光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边塞战争诗的题目中多带有“塞”“军”“征”等字眼,或常直接以《从军行》《关山月》《凉州词》等乐府旧题为题目。边塞战争诗的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唐代之际,疆域广阔,边事增加,而边塞战争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初唐时文人多怀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杨炯在《从军行》中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书生投笔从戎、忠贞卫国的壮志豪情。盛唐时的边塞战争诗大都壮丽豪迈,如王维在《少年行》中写道,“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志士的万丈豪气跃然纸上。相较之下,中晚唐时期的边塞战争诗虽也不乏“誓扫匈奴不顾身”的昂扬激情,但大都夹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的悲壮之意。宋代时边塞战争诗歌则更多的带有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如陆游在《书愤》中发出“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感慨。
边塞征战诗主要情感归纳
边塞战争诗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但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遭遇不同,他们笔下的诗歌也表现出不同的主题。
一.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建功立业的渴望。
二.用粗犷的笔触、奇特的想象等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展现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有时还寄予了对征战之士的赞美。
三.表达久居边疆的愁苦之意,流露思乡思亲之情或抒发归家无望的万分悲痛之感。
四.描写连年征战的惨烈场面,展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控诉战争带来的苦难,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五.书法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六.表达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简易模板
抬眼看: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低头看: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
向前看: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
向后看: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表现手法:渲染、反衬、对比、用典、借景抒情、借古讽今、虚实结合
语言特点:奔放雄伟、慷慨激昂、气象雄浑、豪壮悲慨、委婉清丽
【例题演示】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斾②影风翻见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