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学案1
- 资源简介:
约12520字。
叙述,即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记载下来或说出来。它是小说写作中重要的表达方法。不同的叙述角度表现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叙述人称寄托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叙述腔调体现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速度控制展示构思的巧妙。
本单元以“叙述”作为话题,选择了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和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两篇小说。在对所选文本的学习中,掌握“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速度控制”等有关“叙述”的理论知识,从而在阅读中自觉运用这些知识,对文本进行分析、品味和鉴赏,并能尝试用不同的叙述角度、叙述腔调去叙述同一个故事,以体会它们的不同效果,进一步提高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实际写作能力。
课标定位
1.了解作家海明威和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生平、创作及“意识流”等文学常识。
2.领会两篇作品的内容与主旨是如何表达或体现出来的。
3.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4.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主旨的关系。
5.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学法指导
1.了解作家的创作理论,并能结合课文做针对性分析。如《桥边的老人》所体现出的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墙上的斑点》所体现出的伍尔芙的意识流手法。
2.对两篇文章做比较鉴赏。如在叙述风格上,两篇文章都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但《桥边的老人》对叙述的视角作了限制,而《墙上的斑点》则不然;《墙上的斑点》中的作者总是在舞台上尽情表演,但《桥边的老人》中的作者却躲在幕后。
第1课 桥边的老人
有所敬畏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的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不论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也就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那么,一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彻底失败。
相反,那种不知敬畏的人是从不在人格上反省自己的。如果说“知耻近乎勇”,那么,这种人因为不知耻便显出一种卑怯的放肆。只要不受惩罚,他敢于践踏任何美好的东西,包括爱情、友谊、荣誉,而且内心没有丝毫不安。这样的人即使有再多的艳遇,也没有能力真正爱一回;结交再多的哥们儿,也体味不了友谊的纯正;获取再多的名声,也不知什么是光荣。不相信神圣的人,必为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
1.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涯不枯。——《荀子•劝学》
赏读:宝玉藏在山中,连山上的草木也显得滋润;珍珠产在深渊里,连涯岸也显得不干枯。学问、韬略藏于胸中,自然会行为举止不俗,气魄风格不凡。若无内才,即使有漂亮的外表,也只是个凡夫俗子。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赏读:了解自己的情况,也了解敌方情况的人,打一百次仗也没有危险。这是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的一句名言,它的适用范围不限于军事方面,只要和他人有关的,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有一个知己知彼的问题。
一、作家作品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
作品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