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案35
- 资源简介:
约2970字。
3 乡 愁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在艺术上的巧妙构思和韵律上的音乐美。
2.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精练,感受意象选择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深沉的爱国情怀,感受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希望去追寻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与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教学提示】
可播放余光中先生朗读《乡愁》的视频文件导入教学。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
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2017年12月14日离世。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20多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1.自读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反复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并说说阅读本诗需要遵循哪些要求。
明确: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共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约停2秒。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的想象。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啊”轻声)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
期盼)
3.听朗读示范,体悟深情。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培养现代诗语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目标导学三:把握诗歌意象,感受抽象情感形象化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呢?
明确: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用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感情层层深入,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2.请具体分析上述几种意象,说说上述几种意象能寄寓作者强烈思乡之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