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300字。
7 《朱子语类》三则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愦愦(kuì) 恁地(nèn) 剖判(pōu)
埽(sào) 芜秽(wú huì) 着意(zhuó)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
(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
(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
(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直直是恁地用功(动词,应该,应当)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副词,只,仅)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 (名词,通“值”,价值)
(2)及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连词,等到)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动词,到了)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动词,比得上)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连词,和)
(3)合明知合行大路(动词,应该)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史记》) (量词,两军交锋的次数)岩下云方合(《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动词,闭合,收拢)
(4)机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名词,关键)太祖少机警(《三国志》)(形容词,机灵的)日理万机(《尚书》)(名词,事务)
(5)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表疑问语气,译为, “吗”“呢”)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表测度语气,译为“吧”)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用于感叹句,译为“啊”“呀”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介词,相当于“于”)
(6)之若读之数过(代词,代书)盖人心之灵(结构助词,的)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音节助词,无实义)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名词作形容词,上等的)
(2)圣贤教人(形容词作名词,圣贤之人)
(3)用之则愈明(形容词作动词,明白事理)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若是中人之资质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中间人。
(2)须大段著力
古义:仔细。
今义:长距离;长时间;长篇幅。
(3)古之学者为己
古义:学习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4)且须分个内外
古义:“内”指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外”指学习是为了炫耀自己。
今义:方位词,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判断句)
译文:这就是没有克制自己的功夫。
(2)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判断句)
译文:这就是天理与人欲交锋的关键。
(3)君子喻于义。(状语后置句)
译文:品德高尚的人懂得理义。
(4)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状语后置句)
译文:这(就要求)必须先明白事理,(然后)再勇猛地去做。
(5)乃为人欲引去。(被动句)
译文:却被人的欲望牵引而去。
[常识•速览]
[识作者]
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等书。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朱熹的理学思想,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再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时的态度与主张。
[知经典]
理学之经典——《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四书》占51卷,《五经》占29卷,哲学专题如理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约占40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20卷,较详尽地保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议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
《朱子语类》的主要特点:一是朱熹晚年精要语多,可纠正其早期著作中的某些不成熟意见;二是《朱子语类》中所涉及的许多问题,在其文集中是言之甚简或完全阙如的,可以弥补其文集之不足;三是《朱子语类》与其他理学家语录多谈理性不同,上自天地之所高厚,下至一物之微,无所不谈,范围广泛。从这三个特点可知其价值之高,“历千载而如会一堂,合众闻而悉归一己”。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