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学案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560字。
《登岳阳楼》学案
高二语文组
【学海导航】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分析所用的艺术手法。
【知识清单】
一、简要了解岳阳楼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工艺美术家亦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使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二、背景介绍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学习内容】
一、诗句赏析与评价
1.首联“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昔闻:渴望向往已久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今昔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2.赏析颈联“坼”“浮”二字。
明确:“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颈联中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明确:景: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4.颔联叙写了作者什么的感受?
明确:颔联转而写自己因登楼而引起的身世之感。亲朋音信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