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2
- 资源简介:
约9150字。
即景抒情诗四首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背诵、默写诗歌,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即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了解不同内容诗歌的不同特点以及艺术风格,通过这些诗歌体会即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精神的陶冶和以及进一步提高对美的认识。
教学重点:1、
教学难点:2
一、知识点回顾
1.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物,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2.鉴赏要点
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3. 主要内容:
(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作者简介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不为武则天采纳,政治抱负不能实现。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武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反被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报国宏愿成为泡影。
三、朗读
学生听朗读,品味诗情。
学生自由朗读。
朗读提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鉴赏品读
(一)、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此二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