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其道》学案
- 资源简介:
约6900+3140字。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与国之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为政》)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
2014-2015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以致其道 作业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肆:制作器物的场所,作坊
B.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聪明
C.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俭:约束
D.事君能致其身 致:奉献,献出
解析 B项敏:勤勉。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B )
A.古之学者为己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B.敏以求之者也不贤者识其小者
C.敏于事而慎于言切问而近思
D.仁在其中矣吾必谓之学矣
解析 A项均为结构助词,“的”。B项分别为语气词,表判断/代词,“……的人”。C项均为连词,表并列。D项均为语气词“了”。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诲女知之乎
B.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C.就有道而正焉
D.今也则亡
解析 A项“女”通“汝”。B项“与”通“欤”。D项“亡”通“无”。
4.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 )
A.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B.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C.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D.子闻之,曰:“是礼也。”
解析 A项“是”代词,“也”表停顿。
5.名句填空。
(1)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