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导学案3
- 资源简介:
约3280字。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辨析词类活用现象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3、学习 借鉴“尽吾志 ”和作学问 “不可不深思而慎取 ”的治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 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2.“乃 ”“道 ”“盖 ”“文 ”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三、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学习法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一篇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 你都了解些哪些?
【知识链接】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2、文体知识:请生回忆初中学习过哪些记游的文章, 说说“记”有什么文体特点?
“记”是一种文体,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亭台楼阁名胜记,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山水游记,如:《石钟山记》《小石潭记》;杂物书画记,如:《核舟记》。“记” 可以记叙, 也可以描写、抒情、议论。
点评小结:本文属于游记。游记: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二、朗读课文、讨论解决学案第1小题注音
褒bāo 禅山 始舍shâ 庐冢zhǒng 音谬miù 有穴xué 窈yǎo然 瑰guī怪
相xiàng之 回深父fǔ 胜shēng道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
三、课堂展示
1、1-4节文意疏通,随机抽查4个小组,其他小组随机质疑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