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欧阳文忠公文》学案
- 资源简介:
约8320字。
《祭欧阳文忠公文》学案
欧阳修与王安石
在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和王安石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特殊的。欧阳修对王安石曾有知遇提携之恩,王安石曾经对友人曾巩说:“非欧公无足以知我。”曾巩在1044年开始向欧阳修推荐这位叫王安石的才子,而他们第一次见面却是在十几年后的1055年。1069年,王安石被特拔为参知政事,1070年升为宰相,积极推行新法。欧阳修于青州上疏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并指出青苗法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在革新变法过程中,因政治见解不同,两人之间存在抵牾。两年后,也就是1072年,欧阳修去世,时人韩琦、范镇、曾巩、苏轼、苏辙等都有祭文,而以王安石写的这篇为最:感情最真挚,评论最公允,概括最全面。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自宋天圣、明道以来,欧阳公以风节负天下重望”。早年王安石就对友人曾巩诉说过“非欧公无足以知我”的感慨。“至和二年(1055),欧公始见安石,自是书牍往来与见之章奏者,爱叹称誉,无有伦比。”自此,二人结下“知己之交”(上引均见《王荆公年谱考略》)。后来,在革新变法中,因政治见解不同,两人之间又确有过抵牾。鉴于这样的背景,王安石为欧公所写的这篇祭文,没有像苏轼的《颍州祭欧阳文忠公文》那样,更多着墨于自己与故者相遇相知的私人情意,而是正面赞颂欧公的文章、学问、道德、品行,直接表达自己对他的仰慕与缅怀。全文以议论张本,辅以简洁的叙述,却能将“欧公之其人其文,其立朝大节、其坎坷困顿,与夫平生知己之感,死后临风想望之情,无不具见于其中”(同上引)。读来仍是感人至深。
作为一位标领一世风骚的文豪,一位品行为人们仰慕的名臣,一位与自己有过“知己”之情的长者和挚交,欧阳修溘然长逝,王安石内心是十分悲痛的。然而,祭文却偏偏迂回起笔,似有意慰藉故者的亡灵,似开导劝解众人的痛心,又似消释自己的哀情,凭空谈了一番“何须悲痛”的“道理”。浩瀚的宇宙间,“天理”渺茫莫测;万般事物,尽人力以达到尚不可预想,何况还要顺应“天理”,又怎能推测揣度呢?在这样一种难以把握的人生过程中,只有欧公这样的杰出者,才能以一生的功绩,达到“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的人生的最高境界。果能如此,又何须悲痛呢?所以避开“悲”字来写祭文,确是不拘礼俗又不落窠臼,而实质上作者却从人生的宏观角度,对欧阳修的一生给予了很高评价。
1.读准字音
(1)瑰琦(ɡuī qí) (2)闳辩(hónɡ)
(3)屯邅(zhūn zhān) (4)困踬(zhì)
(5)涕泣而歔欷(xū xī) (6)溟漠(mínɡ)
(7)颍水之湄(méi)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虽屯邅困踬:屯邅,处境困难;困踬,遭受摧折
(2)既压复起,遂显于世:压,压抑,贬谪;起,起用
(3)又庶乎英魄灵气:希望
(4)与颍水之湄:水边
(5)且犹为涕泣而歔欷:哽咽,抽噎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1)安又安可得而推:怎么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安定,安宁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稳固然后得一夕安寝:安心
(2)理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规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治理
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然天下之无贤不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