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岩边的树》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800个字。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悬岩边的树》《草木篇》
课前预习:
1.朗读二首诗文,并试着背诵。
2.搜集曾卓、流沙河简介,及写作背景,便于更好理解象征义。
相关课程标准:
“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领略诗作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与本单元中的其他课文比较,继续对树的形象及其寓意进行解读。
评价任务:
1.初读诗文,背诵。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象征意义。
3. 与前面几篇课文进行简单比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2 .学习借物喻人的方法。
3 .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一、创设情境,导入。
草木有情,树更有意。本单元的课文全是关于树的,在这一大片的树林中,其实没有一棵是真正意义上的“树”,每棵树都被注入了人的情感和思想。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曾卓笔下的那棵长在悬岩边的树,读出树意是什么!
二、一读,谈一个感觉。
1.巧朗读。
指导语:既然不能生存,为什么倔强的活着,其中必然有其生存的道理。带着我们的惊异,向文中探求答案,请大家大声朗读诗歌,试着标注停顿的节奏、重音和拖音。
示例:
悬岩边的树
曾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2.说感觉。
指导语:同学们,朗读了诗歌,大家第一感觉是什么?
明确:
我们首先感到惊异:悬岩边的树,悬岩边怎么会有树?一般的树在悬岩边是很难生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