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教案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语文版 / 高中教案 / 选修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2/2/20 21:28:0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390字。

  《中庸之道》(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
  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文本
  1.诵读感知 (略)
  2.整体感知
  (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德(6.29)  
  中行(11.16、4.10、13.21、 13.24、17.13)    
  中礼(1.12、17.24)    
  中和( 13.23 )
  (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 
  二、深入探究文本
  1、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2、探究文本。
  (1)“中德”:探讨“民鲜久矣”的原因。
  (2)“中行”: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 ,讨论“乡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3)“中礼”:结合《沂水春风》,具体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4)“中和”:
  收集并交流有关“和”的熟语、格言;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的含义;
  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 ,说明理由;
  联系生活或具体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三、补充阅读
  关于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会:“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厥与其通,允执厥中即允执其中)。下面逐项说明之,希望有助於“很好地解释一番”。
  (1)允执其中
  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是谓尧、舜、禹三位传说中的圣王,都以中庸之道为传世之宝,授受之际,叮咛告诫也。
  如前所述,作为“调谐”的“和”,是包括人际、人与自然,人自身生理和性灵,以及万物之间的一切相互关系的优化相处原则;仁学讲求的中庸之道,追求的主要是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调谐。尚“中”致“和”,做人要中,处世要中,思虑要中,审事要中,惟中是求,惟中是律也。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