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有机转化》教案1
- 资源简介:
约10450字。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 选修]
第二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二节《材料的有机转化》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议论文和记叙文在转述同一则材料时的区别。
2、掌握材料向议论文转化的基本要求。
3、能够做到材料和议论衔接自然。
【教学重点】
能根据论点和论证的需要灵活处理材料。
【教学时数】
3课时(其中写作指导1课时,训练1课时,习作讲评1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上次作文的点评导入。
普遍存在的问题:
1、材料理解偏离中心印象。
2、材料转化机械照抄。
3、语言滥用“都”“所有”等词语失去严密性,导致论证无说服力。
二、阅读教材材料《窗》,讨论假如写成议论文可以提炼出哪些观点来,将怎样转化材料呢?
1、贫困是一笔财富
转述时就要强调和突出小女孩因家庭贫穷而辍学,只能趴在窗子外听老师讲课,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十分艰苦等内容。
2、自古雄才多磨难
转述时强调小女孩所遭受的苦如生存环境、家庭条件等。
3、勤奋执著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
三、讲授“材料向议论文转化的基本要求”:
1、师讲授转述方法有三:
一是在开头简明扼要地概述材料,起到引发观点的作用。
二是突出和扩展与论点有关的内容,使材料丰富起来成为议论文中的例证,达到有力的论证效果。
三是在论证的过程中边叙边议。
2、生读《窗的启示》,要求学生把文中所用的材料划出来。
比较三则材料作者处理的异同。
四、写作技能指导
(一)记叙文和议论文中对材料转化的不同要求。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在用材料进行例证时,有必要的叙述交代,但与记叙文中的叙述是不同的。一是目的不同。记叙文通过叙事,突出形象,以表现中心,叙述本身就是目的;议论文中的叙述是为了阐明事理,叙述只是手段,不能用叙述来代替道理。二是侧重点不同。议论文选择材料加以例证时,是有选择的,只选与论点有关的内容,不必介绍事物的全过程,所以它的叙述往往高度概括。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文中有一段话:
战国时候,有个南郭先生。此人不学无术。他听说齐宣王爱听竽合奏,就混在乐队里,装模作样,冒充内行,领取俸禄。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偏偏喜欢听独奏。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再也没法混下去,只得溜走了。这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由来。
这段话是通过比喻论证证明“不懂就是不懂”,弄虚作假是不行的。从内容上看,是转述“滥竽充数”这个典故的由来,也可以看做是一个例证,但作者转述非常简练,只用了五句话,就把故事内容交待得清楚明了。由此可见,议论文中材料向论证转化时的语言特点。三是手法不同。记叙文调动一切描述手段,绘声绘色,细腻地表现人物活动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议论文是用明白而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人物活动和事情发展过程。如巴金的散文《灯》中叙述了一个友人投水遇救的故事,作者用的是描述方式,如果把这个故事用到议论文中作例证,表达方式该如何转换呢?请看下面一个文段:
希望之光,是不能熄灭的。你记得巴金老人在《灯》中描述的那一盏油灯吗?一位友人怀着必死之心投江自尽又被人救起,当他醒来时,桌上是一盏昏黄的油灯,映照着几张亲切的笑脸,他顿然感到“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终于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又很好地生活了三十多年。在走向新生活的数十年中,他心中始终摇晃着那一盏油灯:是它,使一个绝望的人萌发了生的希望,为了这希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