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选修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4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1/27 23:07:2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7080字。

  《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运用。
  2、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家。
  3、学习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4、分析心理描写在意识流小说中的作用。
  二、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对本篇小说中人物心理的揣摩,体会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2、结合单元话题的知识,仔细体会本篇小说叙述角度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三、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含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教学重点】 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 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教学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今天,我们来赏析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二、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教师可以根据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内容来简介作者及意识流小说。重点可放在对意识流小说的介绍上。 (PPT展示)
  三、初读小说,整体感知
  提示: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女主人公冬日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一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这篇小说的叙述者是谁?
  “我”
  (二)“我”是谁?
  讨论、交流: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我”应该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很敏感,喜欢幻想、冥思,想像力非常丰富。
  (三)《桥边的老人》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墙上的斑点》也是第一人称,你认为是有限视角还是全知视角?
  讨论:应该界定为全知视角。因为这篇小说带着极强的主观性,坚决地拒绝他人参与,没有他人视角和其他思想存在的可能。
  (四)这篇小说,“我”叙述了什么内容?
  可能出现的讨论:
  1、这篇小说没什么内容,根本没有情节,没有故事。
  2、整篇小说就像一个百无聊赖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